通過發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貨幣資本集中起來而經營的企業。它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獲得許可證方能成立。它是法人團體,享有法人的權利與義務。

  股份公司是適應於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18世紀初,它就出現於歐洲;到19世紀後半期已經廣泛流行於資本主義各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的規模愈來愈大,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開辦一個大企業往往需要巨額的資本,單個資本傢或幾個合夥的資本傢很難籌集到必需的巨額資本。但是通過股股份公司的形式,很快就可以把分散在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本集中成為巨額的股份資本。股份公司是加速資本集中和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有力杠桿。馬克思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頁)。

  在資本主義國傢,股份公司通常分為無限公司和有限公司兩種,其股東也相應地對公司債務分別承擔無限責任或有限責任。前者指股東對公司的債務負有無限清償的責任,不受所認股金的限制。後者指股東對公司的債務隻負有限責任,即隻以他所認購的公司股金為限,不涉及其他私人資產。

  西方學者認為股份公司這一形式獲得迅速發展的原因是:①由於股權分散並可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買賣股票,因而股份公司是積累資本最可行的形式。而且股東對有限責任公司隻負有限責任,更便於吸引投資。②企業不會有“人亡政息”之虞。股東和經理一旦死亡或更換,公司仍能繼續存在下去。③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便於經理部門靈活地經營業務。④公司是法人實體,遇到法律問題也便於處理。目前西方的大公司往往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幾十萬個股東,幾萬個雇員,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骨幹力量,也往往是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的權力工具。西方經濟學傢鼓吹公司的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公司的實權操在職業經理人員或者說企業管理專傢的手裡。有些資產階級學者還把股份公司的發展,說成是“資本民主化”,並把部分小額股票分散在居民手中,說成是“人民資本主義”,企圖掩蓋壟斷資本統治的實質。但實際上,大公司雖然往往擁有幾十萬個股東,但實權仍操縱在占有較多股份的少數大股東──大資本傢手裡。據統計,一般隻要掌握股票總數的30~40%,有的隻要5~10%,即可取得對公司的控制權。

  到瞭帝國主義階段,股份公司進一步發展成為金融資本集團用以鞏固和加強壟斷統治的重要手段。金融資本利用股份公司這種組織形式,通過參與制,掌握股票控制權,母公司對子公司、孫公司層層下控,可以支配比本身資本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資本。

  股份公司的成立,使私人資本直接取得瞭社會資本的形式,促進瞭資本主義大企業的建立和發展。一般說來,由於股份公司生產規模大,可以更迅速地采用新技術,更合理地組織生產,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因而,它在資本關系所許可的范圍內,局部地緩解瞭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促進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股份資本雖然具有社會資本的形式,卻並沒有改變資本的本質。由於大公司經濟力量強大,往往采取犧牲公眾利益的辦法來謀取壟斷利潤。股份公司加強瞭壟斷資本的統治地位,也就加劇瞭金融寡頭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

  隨著股份公司規模的日益擴大,公司組織機構也有臃腫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層次重疊、信息不靈,效率降低,缺乏靈活性。目前的趨勢是走向分權,加強基層單位的自主能力。公司最高領導隻對重大經營方針作出決策,而具體措施的決定權則下放到基層單位。

  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傢,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也實行互相參股或集資設立股份公司,但其性質與資本主義國傢的股份公司不同(見社會主義國傢的股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