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中所交換的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它體現交換雙方的貿易利益。

  概念的提出 相對價格概念起源於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傢D.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在國際貿易中,按同一種貨幣折算,各國之間產品價格有所不同:某國生產的甲產品成本低,乙產品成本高;而另一國生產乙產品成本低,甲產品成本高,這樣兩國就可以通過貿易,用各自生產的優勢產品去換得自己生產的劣勢產品,從中得得到利益。所以在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傢對某種商品都擁有一種比較利益,並通過商品交換獲利。國傢間的商品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反應瞭生產成本的不同。相對價格反映的交換關系促成國際貿易,使世界生產的實際資源成本最小化,或使世界資源的實際產值最大化。

  計算 相對價格的計算方式是:以某國出口糧食、進口照相機為例,兩者的比例關系為:照相機的相對價格=照相機價格/糧食價格(均按同一貨幣折算)。它反映出購買一臺照相機而必須放棄的糧食數量。如果這種比率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那就說明它們在利益分配上發生瞭變化。

  特點 商品相對價格具有以下特點:①多樣性。在任何商品經濟形態下,市場上每一種商品和勞務都有價格,如果把它們聯系起來對比分析,就會得到一個價格比例關系。因此在市場上有工業品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初級產品對加工產品的相對價格、工業品之間的相對價格,等等。②多變性。相對價格是商品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動態反映,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它隨市場供求關系、運費、關稅等限制條件以及各國貿易政策的變化而變化。

  各個國傢國內各種商品價格之間的比價關系,也可以稱作相對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