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劇團體。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藝術劇院附屬兒童藝術學園。後幾經易名,1949年成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兒童隊,1953年改建為中國少年兒童劇團。1956年6月1日,由文化部正式命為現名。歷任院長任虹、周來、方掬芬等。

  劇院以廣大少年兒童為主要服務物件,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並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戲劇,同時,也介紹世界優秀名著,以崇高的精神、優美的藝術陶冶觀眾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在在藝術形式上,劇院既繼承民族傳統,也借鑒國外藝術,探索富於民族氣派、兒童情趣與時代感的體裁、風格與樣式。

  劇院50年代至60年代演出的《馬蘭花》、《小白兔》、《嶽雲》、《寶船》、《以革命的名義》、《革命的一傢》、《英雄少年劉文學》等劇產生瞭廣泛的影響。《馬蘭花》獲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演出一等獎。《以革命的名義》被拍攝成電影。“文化大革命”中劇院被迫停辦,1978年恢復建制後,劇院更致力於創新探索,成功地塑造瞭周恩來形象的《報童》曾贏得廣泛好評。《奇怪的101》、《寒丹鳥的秘密》、《閃爍吧,繁星》、《我要當冠軍》、《13+1=X》等劇刻畫瞭當今少年兒童的心態與追求。外國兒童劇《十二個月》、《乞丐與王子》、《快樂的漢斯》的導演構思和體現均有新的開掘。其中《報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文藝演出中,獲演出與創作一等獎,《奇怪的101》獲演出一等獎、創作二等獎,《寒丹鳥的秘密》獲1980~1982年全國戲劇創作優秀獎,《喜歌》與《閃爍吧,繁星》在1982年全國兒童劇觀摩演出中均獲演出與創作雙優秀獎。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劇院造就出一批藝術人才。其中有導演周來、陳顒等;編劇羅英、柯巖;演員方掬芬、覃琨等。

《嶽雲》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