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流派之一。在歐洲17世紀盛行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潮影響下形成;17世紀法國發展得最為完備,在歐洲戲劇界曾占支配地位,到19世紀浪漫主義戲劇興起後逐漸消失。

  對古典主義戲劇的理論探討,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但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確立是在17世紀30~70年代的法國。1636年,巴黎戲劇界因P.高乃依悲劇《熙德》的演出而發生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1638年,由學院創始人之一沙波蘭(1595~1674))執筆的《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意見書》正式發表。文中指責高乃依違背瞭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嚴格遵守“三一律”等。這份意見書初次系統地宣告瞭古典主義戲劇的理論主張。1674年,另一位法蘭西學院院士佈瓦洛發表瞭詩體論著《詩的藝術》,集中闡述戲劇理論的第三章,匯集瞭亞裡士多德、賀拉斯以來一切合乎古典主義原則的戲劇觀點和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傢的創作經驗。這部戲劇論著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戲劇理論的總結。

  古典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征 ①17世紀的歐洲,“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鬥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這個時期的王權是進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義戲劇傢和理論傢在政治上擁護王權,他們的作品和理論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傢的整體利益,主張國傢統一。在戲劇作品中,國王被描寫成“正確”、“公正”的化身,戲劇沖突的最後解決都有賴於“賢明君主”的仁慈。在戲劇論著中,往往也有頌揚國王政績,號召劇作傢謳歌的內容。

  ② 古典主義戲劇崇尚理性,蔑視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構成戲劇沖突的基本內容,而最終都以理智的勝利為結局。這裡的所謂理智多指對中央王權的擁護,對公民義務的履行,對個人情欲的克制。這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主義哲學在戲劇創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這個永恒的理性實際上不過是正好在那時發展成為資產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 古典主義戲劇傢把古希臘、羅馬戲劇奉為典范。他們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大多來自古代戲劇、史詩、神話和歷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為他們的描繪對象。但是他們關心的不是歷史真實,而是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

  ④ 古典主義戲劇十分強調規范化。主要的法則是:戲劇創作必須遵守地點、時間和情節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類型,戲劇體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劇被視為“高雅的”體裁,隻能描寫國王和貴族,喜劇被視為“卑欲的”體裁,隻能描寫市民和普通人;戲劇語言講究準確、高雅,合乎邏輯;演員要按規定的程式來表現角色的感情;舞臺場面追求對稱、浮華和寧靜。

  古典主義戲劇的流傳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在17世紀達到全歐的最高水平,產生瞭3個成就卓著的戲劇傢:P.高乃依、J.拉辛和莫裡哀。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傢。他於1636年創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悲劇。其他重要劇作有《賀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劇本大都從歷史中選擇題材,主人公不是國王就是貴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寫個人感情和國傢義務之間的沖突,表達理性至上的主題。在藝術形式上,他並不嚴格遵守理論傢們制定的法則,對“三一律”有所突破。到瞭17世紀50年代,拉辛取代瞭高乃依在戲劇界的領導地位,重要劇作有《安德羅瑪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他的悲劇具有與高乃依不同的風格,著重表現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黑暗和罪惡的主題,悲劇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點,特別強調人物心理的細致分析,藝術形式簡練集中。莫裡哀是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作傢,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特色,藝術形式既具有古典主義戲劇結構謹嚴、沖突鮮明的優點,又不拘泥於古典主義法則。重要作品有《偽君子》(1664~1669)、《吝嗇鬼》(一譯《慳吝人》,1668)、《貴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詭計》(1671)等。高乃依、拉辛和莫裡哀的戲劇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們都沒有擺脫宮廷趣味。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繁榮,促進瞭古典主義表演藝術的發展。當時存在兩個派別:拉辛派和莫裡哀派。拉辛派的著名演員是孟多裡(1594~1651)和費羅裡多爾(1608~1671),表演講究程式。莫裡哀派的著名演員是莫裡哀和他的學生巴隆(1653~1729),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義舞臺美術的特點是:佈景單純、抽象,服裝華麗美觀等。法國進入18世紀後,在初期,古典主義在戲劇領域仍占統治地位,啟蒙戲劇傢既同它作鬥爭,也利用它的形式為自己服務。到中期,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古典主義戲劇日趨衰落。

  英國古典主義戲劇是隨復辟王朝從法國回來之後才形成的。它的創始人是J.德萊頓。他的戲劇論著《論戲劇詩》(1668)和《悲劇批評的基礎》(1679)等,奠定瞭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理論基礎。但他對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原則有較大的突破,如對“三一律”提出異議,強調塑造性格既復雜又統一的人物形象,主張評判戲劇優劣的標準是生動的自然,而不是固定的法則等。主要作品有《印度女王》(1668)和《西班牙人征服格蘭納達》(1672)等。這一流派的喜劇代表作傢是W.威徹利(1642~1716),作品有《村婦》等。

  古典主義對德國戲劇發生影響是從18世紀30年代開始的。戲劇改革傢和理論傢戈特舍德(1700~1766)於1730年發表的《為德國人寫的批判詩學試論》,提出瞭用法國古典主義原則為標準改革德國戲劇的主張,強調“理性是正確的風格的基礎和源泉”,要求戲劇嚴格遵守“三一律”,時間不準超過白天的十八時,反對在戲劇中運用獨白和出現醜角。他曾與女演員卡羅利娜·奈貝爾(1697~1760)及其丈夫領導的劇團長期合作,以實踐他的主張。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產生瞭以古典主義表演藝術為特色的萊比錫學派。由於脫離民族的實際和啟蒙思想的興起,戈特舍德領導的戲劇改革很快歸之於失敗。到18世紀末,古典主義又一度在德國劇壇泛起,J.W.von歌德、J.C.F.席勒在晚年創作的戲劇,又走上瞭古典主義的道路。

  古典主義戲劇在意大利,直到18世紀末葉才開始有所反映。代表作傢是V.阿爾菲耶裡(1749~1803),他的劇作大都采用古希臘、羅馬和《聖經》題材,表現對暴君的仇恨,對自由和正義的向往,創作方法接近拉辛。主要作品有《索爾》(1784)和《菲力浦》(1776)等。

  18世紀30~50年代,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深入到俄國,於是形成瞭俄國古典主義戲劇流派。它與西歐古典主義戲劇不同,強調向民族歷史和民族生活汲取題材,往往采用諷刺體裁來表達暴露性、反抗性的主題。最重要的代表作傢是Д.И.馮維辛,主要作品有《紈袴少年》(1782)等。1756年,彼得堡建立瞭第一座國立劇場,由演劇傢伏爾科夫和劇作傢А.П.蘇馬羅科夫領導,它對於古典主義戲劇在俄國的流行起瞭一定作用。

  古典主義戲劇流派由於適應瞭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受到這種政權的保護、鼓勵與培植,因此得以在歐洲劇壇延續達200年之久。直到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浪漫主義戲劇興起後,古典主義戲劇流派才逐漸消失。

  

參考書目

 沙波蘭:《法蘭西學院關於悲喜劇〈熙德〉對某方所提意見的感想》,見《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五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63。

 佈瓦洛:《詩的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59。

 斯卡爾仁斯卡婭:《古典主義的美學》,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