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

  中國話劇、電影演員、導演、劇作傢。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徵暉、崔浚、瘋子,後改名崔嵬。1912年10月4日生於山東諸城。幼年傢貧,12歲去青島煙草公司當童工,後入禮賢中學、青州第十中學,皆因參加進步活動被開除。1931年考入入濟南山東省立實驗劇院編劇班。次年回青島組織海鷗劇社,深入嶗山漁村,宣傳抗日。1935年去上海,參加東方劇社、戲劇生活社和上海業餘劇人協會,輔導女工、學生戲劇活動。1936年任上海婦女兒童慰問團戲劇指導,赴綏遠(今內蒙)抗日前線慰問,與陳波兒合演《放下你的鞭子》,開啟去抗日前線演出抗日戲劇的先聲。“七七”事變後,參加《保衛蘆溝橋》的集體創作。“八·一三”上海抗戰開始,組織、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輾轉演出於南京、武漢、開封、西安和山西臨汾地區。1938年初去延安,任教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1939年夏,與魯藝部分師生沖破敵人封鎖,到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戲劇系主任。1942年調任冀中火線劇社社長。1949年夏,隨軍南下武漢,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戲曲改進處處長、中南文藝學院院長、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南文化局長。1954年被借調到上海電影制片廠,主演電影《宋景詩》、《老兵新傳》。1956年調北京電影制片廠,先後導演《青春之歌》、《天山的紅花》等,並主演《紅旗譜》。

  崔嵬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三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第二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第一屆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1979年2月7日病逝。

  從30年代初從事戲劇工作起,崔嵬先後創作、改編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東之夜》、《張傢店》、《燈蛾記》等。他在表演上戲路廣、手法多、力求形體動作的質樸、洗練和內在情感的真摯流露,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個性化表演的藝術境界。他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力求在性格上有較大差別,如《放下你的鞭子》中的賣藝老漢、《流寇隊長》中的袁隊長、《帶槍的人》中的雪特林等。

  崔嵬的導演在堅持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註意溶入寫意手法,逐漸形成粗獷、渾厚、樸實、自然的特點,如《人命販子》、《流寇隊長》、《母親》、《十六條槍》等戲的藝術成就,對根據地早期話劇運動建立較完整的導演制度具有啟示作用。

  崔嵬自幼喜愛戲曲藝術,30年代初學習戲曲編劇,並涉獵戲曲表演。在延安曾參加新平劇(京劇)《松花江上》等戲的演出。1942年在火線劇社組織平劇演出隊,先後改編、創作瞭《嶽飛之死》、《蘇州城》等宣揚愛國主義、反抗統治階級壓迫的歷史劇。他創作的《老英雄》,突破瞭當時普遍存在的“舊瓶裝新酒”的束縛,塑造瞭一個具有北方農民倔強、憨厚性格的抗日老英雄形象,並親自參加導演和演出。這些藝術實踐,對他的話劇導演和表演藝術,都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