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期刊不僅在推動英國文學發展方面起過很大作用,而且期刊上所載的文章本身就是文學的一部分。期刊是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發達起來的。它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期,到19世紀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初,由於政治、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印刷術的普及,出版事業的建立,新聞由口頭流傳見諸文字,有些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往往以謠曲形式單頁印行。新聞的傳播又逐漸由不定期發展為定期。戲劇傢本·強生在假面劇《新世界新聞》(1620)中就諷刺瞭新聞經紀紀人的造謠;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新聞發佈到達瞭英國各郡城鄉。瓊森的劇本《新聞批發棧》(1625)又詳細描寫瞭新聞社的組織和新聞的來源等情況。

  1621年英國出現瞭每周至少發佈一次的單頁新聞,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印行。這是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開始後不久。1622年起,倫敦出版商協會發行瞭至少兩種定期新聞報:《從意、德、匈、波希米亞、選侯國、法國、低地來的每周新聞》,是從荷蘭文翻譯的;以及《大部分基督教國傢新聞》。1623年出版《以保羅印璽為記的每周信使報》。30年代,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勢力的增強,政府設立瞭新聞檢查官,但未能遏制反王黨的新聞刊物。這類刊物每周一期,每期16頁。在革命時期,革命派幾乎壟斷瞭期刊,其中著名的主筆為瓦克和奈德姆,後者主編革命政府機關報《政治信使報》(1650)。1660年王政復辟前後,最著名的報刊編輯為穆狄曼。他在革命時期編過《議員消息報》和《公眾信使報》,復辟後他又主編官方的《倫敦公報》(1665),這是17世紀主要新聞期刊,一直存在到20世紀。另一個著名的保皇派編輯勒斯特蘭吉辦過《公眾消息報》(1663~1666)和《觀察傢報》(1681~1687)。80年代以後,隨著“光榮革命”(1688)和“準許出版法”(1695)的頒佈,報刊事業十分發達,它們大多是新聞性質,為當時逐漸形成的輝格黨和托利黨政治服務。

  18世紀是英國期刊大發展時期,其中除瞭為政治和商業服務者外,很重要的一部分發揮瞭啟蒙和教育作用。

  笛福創辦瞭《評論》(1704~1713),每周由最初的一期改為兩期,最後改為三期,每期4開本4頁,大多出自笛福一人手筆,就當前政治、宗教、商業以及婦女地位、傢庭關系、科技各方面發表意見。他先後反映瞭輝格黨魁哈利和輝格黨的觀點,但也揭發兩黨政治的虛偽。《評論》停辦後,他又辦瞭一個商業性的期刊《麥凱特》(1713~1714)。

  18世紀初期最著名的兩個辦期刊的散文傢是艾迪生和斯梯爾。兩人在中學和大學都是同學。斯梯爾於1707年主編《倫敦公報》,改每周一期為兩期;1709至1711年又主編《閑談者》,艾迪生和其他作傢也為之撰稿;1711至1712年他們兩人合編《旁觀者》;1713年斯梯爾又主編《保衛者》,也收艾迪生的文章。接著斯梯爾又辦瞭《英國人》和《情人》。1714年艾迪生恢復瞭《旁觀者》,1715年他創辦瞭每周兩期的輝格黨政治刊物《地產保有者》。1718年以後,兩人因政見不合而分手,斯梯爾又辦瞭幾份期刊,最後辦瞭《劇場》(1718~1720)。他們兩人所辦的期刊中以《旁觀者》和《閑談者》最為膾炙人口。

  《閑談者》於1709年4月創刊,每周三期,共出瞭271期。開始設想分5類題材:娛樂性的、有關詩歌的、學術性的、國內外新聞、雜感,後雜感逐漸占瞭優勢。內容談修養、禮貌、傢庭生活、尊重婦女,著意刻畫一個理想紳士的形象,不談政治。在塑造人物方面已接近小說。作者的教育啟蒙目的十分明顯,提倡適度、合理、節制和高尚趣味的社會道德標準,這是當時整個社會改造道德風尚潮流的一部分。

  《旁觀者》於1711年3月創刊,主要由艾迪生撰稿,斯梯爾和其他少數作傢也供稿。每周6期,星期日停刊,至1712年6月共出555期。1714年復刊,續出556至635期,全為艾迪生手筆。它的主要精神與《閑談者》無異,但創造瞭一個6人俱樂部,有地主、軍官、律師、花花公子、牧師和商人,他們既是社會中、上層的代表,也是刊物的服務對象。此外,艾迪生還寫瞭有份量的文學批評,如對彌爾頓、美和悲劇的論述。他還很早提倡古代謠曲,開以後浪漫主義詩歌的風氣。這個刊物比《閑談者》影響更大。

  他們的文章自由、短小、活潑,文字優美,引人入勝。斯梯爾更隨便、親切,艾迪生則優雅,富於說理,觀察與見解深入;但兩人又有一個總的改善道德風貌、文化修養的傾向,做到寓教於樂。他們上繼培根,下開19世紀隨筆散文之先河,是英國文學中散文這一獨特類型的中堅。

  18世紀英國很多文人都辦過期刊。斯威夫特辦過托刊派刊物《考察者》(1710~1711),與斯梯爾的《保衛者》和艾迪生的《輝格考察者》展開論戰。小說傢菲爾丁於1739年創辦《優勝者》(一譯《戰士》),刻畫一個傢庭各種類型的成員;1752年他又辦瞭《修道院花園雜志》,每周兩期,談論文學和社會風尚,也攻擊小說傢斯摩萊特。文豪約翰遜於1738至1744年曾為《紳士雜志》(1731年創辦,1914年停刊)撰稿並編寫議會報道;他自己辦過《漫步者》(1750~1752),每周兩期,共出208期,也有他人投稿,如小說傢理查遜,所發表的文章也是以道德啟蒙為目的。約翰遜還以“閑散人”筆名於1758至1760年在《萬國紀事報》上撰文。哥爾德斯密斯除瞭為《蜜蜂》雜志撰稿外,又於1760年在《公共帳目》雜志上發表瞭123封《中國人書信》,1762年單獨成集,取名為《世界公民》,假托一個訪問倫敦的中國哲學傢與各方的書信往來,以理想的中國社會制度、道德習俗為對比,諷刺英國的社會風貌、文學和人物。小說傢斯摩萊特主編過《批評評論》(1756)和《不列顛人》(1762),帶有強列的政治性。

《旁觀者》第一期封面

《旁觀者》第一期第一頁

  18世紀英國期刊不僅在首都倫敦品類繁多,外省主要城市也莫不流行。法國大革命對英國政治和思想界的影響也反映在期刊上。例如科貝特辦的《每周政治紀錄》(1802)就反映瞭激進派的觀點,其中有關英國農村的文章,後來集為《騎馬鄉行記》。與文學有關的主要期刊有4種。《愛丁堡評論》(1802~1929)為季刊,主要舉辦者傑弗裡(1773~1850),傾向輝格黨,對法國革命采取中立態度,攻擊湖畔派詩人,撰稿人先後有麥考萊、卡萊爾、哈茲裡特、阿諾德、格拉斯頓。與之對立的有《評論季刊》(1809~1824),持托利派立場,小說傢司各特曾在此刊撰文稱贊女小說傢奧斯丁的《愛瑪》為創新之作;它也曾攻擊過詩人濟慈,據拜倫說,這些攻擊導致瞭濟慈的早死。《佈萊克伍德雜志》(一譯《黑檀雜志》)是月刊,創辦於1817年,也和《愛丁堡評論》對立,采取保守立場,攻擊浪漫派詩人柯爾律治和民主派散文傢哈茲裡特和利·亨特;喬·艾略特有一部小說分期在這個刊物上發表。《倫敦雜志》(1820~1829)則與《佈萊克伍德雜志》對立,撰稿人有德·昆西、蘭姆(他的《伊利亞隨筆集》在此發表)、哈茲裡特、濟慈等。此外,亨特兄弟以至拜倫都辦過期刊。這些期刊除瞭繼續刊載政論性文章,形成輿論外,文學的論爭成為突出的特點。特別值得提到的是許多大小說傢的作品,如狄更斯最早的《波茲的素描》就發表在《每月雜志》(1833~1835)和《紀事晚報》上,以後他除瞭自己辦雜志《傢常話》(1850)周刊和《一年四季》(或譯《一年到頭》)外,大部分小說都是在報刊上分期刊載的。小說傢薩克雷為《弗雷澤雜志》撰稿,開始他的創作生涯,他的小說也是分期刊出的。他還為幽默諷刺雜志《笨拙》撰稿,這份周刊從1841年創刊一直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