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多喜二

  日本小說傢。1903年8月26日生於秋田縣一貧農傢庭。幼年隨父母投奔北海道小樽市的伯父,並在伯父資助下從小學讀到高等商業學校畢業。1924年入北海道開發高等銀行供職。他從少年時期就參加勞動,愛好繪畫,後從事文學活動。。1929年發表《在外地主》,揭露銀行勾結地主剝削農民的罪行,被銀行開除。1930年遷居東京,成為職業作傢和革命傢。次年參加日本共產黨,成為革命作傢組織的主要領導人。1932年被迫轉入地下。1933年2月20日與同志秘密接頭時被捕,犧牲於敵人的殘酷刑訊中。

  小林多喜二的創作開始於十月革命後日本國內階級鬥爭日趨尖銳的時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19到1927年,為習作和初期階段。主要作品有《瀧子及其他》和《牢房》等,寫工人和勞動婦女面對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而奮起反抗的自發行動。第二階段,1928和1929兩年,為深入探索和逐步提高的階段,連續發表《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1928)、《東俱知安行》(1928)、《蟹工船》(1929)和《在外地主》等小說,在當時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高潮中發出最強音。《蟹工船》描寫被騙到“蟹工船”上參加季節性的捕蟹和制造罐頭的工農群眾,在監工的迫害和非人的勞動中逐步提高覺悟,奮起鬥爭,結果遭到鎮壓而失敗。這部作品筆力雄勁,語言生動,日本工人階級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偉大氣魄躍然紙上。第三階段,從1930到1933年,為堅持鬥爭和創作、繼續提高的階段。作品有《工廠黨支部》(1930)、《組織者》(1931)、《安子》(1931)。《轉折時期的人們》(1932)、《沼尾村》(1932)、《為黨生活》(1933)和《地區的人們》(1933)等。前三篇是中篇小說,其餘都是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可以獨立成章的部分。《為黨生活》是他的代表作,寫於日本帝國主義者發動侵華戰爭、加緊法西斯鎮壓中,這時作者轉入地下鬥爭,一面提防敵人搜捕和叛徒告密等“交叉火力的進攻”,一面擠時間完成。它以第一人稱描繪3個共產黨員發動並領導工人群眾開展鬥爭。這部作品在作者犧牲後發表。

《蟹工船》封面

  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中國解放前翻譯出版有《蟹工船》。1958、1959年間已翻譯出版《小林多喜二選集》3卷和他的主要作品的單行本多種。小林多喜二在1929年為《蟹工船》中譯本寫的序言中說:“中國工人階級的英勇鬥爭,給瞭骨肉相連的日本無產階級以極大的鼓舞。”小林多喜二被害後,魯迅在唁電中說:“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是兄弟。……我們堅決地踏著小林同志的血路,攜手前進!”

  

參考書目

 藏原惟人:《文學藝術論》,東京,1958。

 手儗英孝:《小林多喜二傳》,東京,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