М.А.肖洛霍夫

  蘇聯俄羅斯作傢。1905年5月24日生於頓河維辛斯卡亞一個商店職員傢庭。1920至1921年擔任卡爾金鎮革命委員會辦事員、武裝征糧隊員等。1922年為瞭學習和創作去莫斯科。1923年參加莫斯科共青團作傢和詩人小小組“青年近衛軍”,開始寫作。1924年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拉普”),成為職業作傢。1932年加入共產黨。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小品文《考驗》(1923),隨後陸續發表小品文和短篇小說。1926年作品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原野》出版。他的早期作品以頓河地區的國內戰爭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為素材,通過簡潔、生動的語言,離奇的情節和嚴謹的結構,揭示瞭國內戰爭時期哥薩克內部階級沖突的尖銳性和悲劇性。革命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反映到傢庭、親人之間,常使兄弟父子成為敵人,如《胎記》(1924)中的匪幫小頭目殺死瞭擔任紅軍指揮員的自己的兒子;《看瓜田的人》(1925)中,村戰地法庭警衛隊長打死同情紅軍俘虜的自己的妻子,他的小兒子為瞭從父親手裡救出受傷的當紅軍的哥哥,又殺死瞭父親。作者在早期作品中過於註重描寫事件的戲劇性,但也塑造瞭一些具有鮮明性格的形象,如《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25)中的主席,《野小鬼》(1925)中的米什卡,《道路》(1925)中的“亞歷山大四世”等。這些作品顯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擇取典型特征的本領,但也帶有一些自然主義色彩和濫用方言土語的弊病。

《靜靜的頓河》插圖

  1926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4部,1928~1940,獲1941年度斯大林獎金)。小說描繪1912至1922年間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頓河哥薩克在這10年中的動蕩生活,廣泛地反映瞭哥薩克獨特的風土人情,哥薩克各個階層的變化,廣大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歷史事件強大旋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裡·麥列霍夫的悲劇命運。葛利高裡是中農哥薩克,勇敢頑強,熱愛勞動,熱愛自由,忠於愛情,並且有積極行動、探索真理的性格。他在革命與戰爭中,從一個營壘投入另一個營壘,反復尋找所謂正確道路。他處在歷史事件的急流當中,同各種社會力量的代表人物,不論是佈爾什維克、革命哥薩克,還是白軍軍官、反動將軍們,都發生瞭沖突。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現瞭一部分哥薩克所經歷的曲折而艱難的道路。他在歷史的歧路上徘徊,乃至淪落為匪,直到最後才逃出匪幫,回到已經建立瞭蘇維埃政權的傢鄉。

  這部長篇小說場景宏偉,畫面生動;氣勢雄渾的戰爭和革命場面與細膩的日常生活場面相互轉換,風景描寫與人物心理變化彼此襯托;眾多的人物及其命運在歷史事件的錯綜復雜中得到瞭深刻的表現。這部小說以及小說主人公麥列霍夫在蘇聯曾經引起多次爭論。但它在20至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獨樹一幟,使作者獲得瞭廣泛的聲譽。

  1930年,肖洛霍夫在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寫出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1932);第二部一些篇章從1955年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於1960年最後完成全書,獲得1960年度列寧獎金。小說描寫瞭頓河格列米雅其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急風暴雨般的歷史變革,反映瞭貧農、中農和富農、潛藏的反革命分子兩個營壘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鬥爭,表現瞭農民尤其是中農從個體經濟走向集體經濟的痛苦的轉變過程,塑造瞭農業集體化的領導者、佈爾什維克達維多夫以及中農梅譚尼可夫、狡猾陰險的富農奧斯特洛夫諾夫等典型形象。小說第一部充滿集體化時期暴風驟雨般的緊張氣氛和革命激情,它的第二部的人物和情節雖是第一部的延續,然而作者在書中著重表現的卻已是50年代大力提倡的人道主義精神,情節的發展趨於緩慢,個人生活史的敘述增多,抒情的氣氛較為濃厚,社會歷史主題往往通過倫理道德主題表現出來。

  衛國戰爭期間,肖洛霍夫在前線任軍事記者,寫瞭許多隨筆和短篇小說。1943年開始發表反映衛國戰爭的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部分篇章,全書至今尚未完成。1957年發表短篇小說《人的命運》(一譯《一個人的遭遇》)。小說力圖描寫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戰爭中遭受的沉重的痛苦和他的剛毅精神,表現人在戰爭中的艱難歷程和戰爭給人的命運造成的悲劇。肖洛霍夫還寫有大量政論文章。

《被開墾的處女地》插圖

  肖洛霍夫為蘇聯作傢協會理事(1934年起)、蘇聯科學院院士(1939年起)、蘇共中央委員(1961年起)、最高蘇維埃代表。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他的作品大多已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