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蕭

  英國戲劇傢。1856年7月26日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父親是法院公務員,因經商失敗而酗酒,不能養傢。母親於1872年前往倫敦,靠歌唱和教授音樂謀生。蕭留在都柏林一地產公司任職員。1876年他到倫敦投奔母親,培養對音樂樂的愛好,為《明星報》寫音樂評論,為《星期六評論》周報寫劇評,並從事新聞工作,一直持續到1898年。

  1884年9月,他聽瞭美國《進步和貧困》的作者亨利·喬治的演講後,接受社會主義思想。他到處作演講,進行宣傳。不久後他參加瞭剛成立的費邊社。費邊主義者主張用漸變的方法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列寧曾說他“是墮入費邊主義者中間的一個好人”。

  蕭的世界觀是十分復雜的。在他接觸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也受到當時歐洲流行的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但他對帝國主義的反動政策和資本主義社會虛偽的宗教、倫理道德等方面抱著批判的態度,起瞭一定的積極作用。

  1885年蕭開始戲劇創作。到1949年為止,他共完成劇本51部。大多數劇本都附有序文,但與劇本無密切關系。序文總篇幅差不多與劇本相等。

  《鰥夫的房產》(1885~1892)是蕭寫的第一部劇作,是“不愉快的戲劇”三個劇本之一。早在1880年,蕭和戲劇評論傢阿切爾計劃合寫這部劇本,後來由他獨自完成,並根據《聖經》選用劇名。這出戲於1892年12月9日首次在皇傢戲院上演,僅演瞭兩場,直到半個世紀後才重新演出。劇本寫資產者薩托裡阿斯擁有大量房地產,靠剝削貧民窟裡的窮人為生。他的女兒白郎琪和青年醫生屈蘭奇訂婚。但當屈蘭奇發現薩托裡阿斯財富的來源時,他請求白朗琪同她的父親斷絕一切金錢關系。白郎琪拒絕瞭這個請求,婚約也隨之取消。後來屈蘭奇發現他自己的收入同樣來自薩托裡阿斯,於是改變瞭原來的想法,同白朗琪結瞭婚,而且還同他的嶽父合夥做買賣,用犧牲公共利益的方法發財致富。《鰥夫的房產》是根據當時英國的社會情況而寫的。工人的住房條件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郡議會即將進行選舉,蕭寫這出戲的目的是提高選民們的覺悟,說服他們投進步候選人的票。

蕭在工作室

  “不愉快的戲劇”中的另一出戲是《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它在倫敦和紐約都被禁演。蕭寫“不愉快的戲劇”的原意,是要通過戲劇的形式,促使觀眾面對現實。華倫夫人出身貧苦,後來走上瞭開妓院為生的道路。她不願讓女兒薇薇重蹈覆轍,讓她接受高等教育。薇薇開始對母親的經歷一無所知,但終於瞭解到她過去的艱苦生活,以及母親的兩個異父姐姐的遭遇:一個在工廠中毒而死,一個的丈夫因為沒法養活三個孩子而酗酒。她們是體面人,同時也是窮人。母親的遭遇感動瞭薇薇,她諒解瞭母親的過去,因為她明白是社會制度迫使母親操賤業,錯的是社會,不是母親。但是薇薇作瞭自己的選擇。她同母親割斷瞭經濟關系,離傢去倫敦獨立謀生。

  這兩個“不愉快的戲劇”有許多共同點:它們都提出瞭人們關心的社會問題,同時刻劃瞭幾個陰險而卑鄙的資本傢形象。蕭通過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瞭猛烈的抨擊。

  蕭在1898年出版的第一部戲劇選裡,除“不愉快的戲劇”外,還有“愉快的戲劇”。後者提出瞭一些文明人關心的問題,如真、善、美等。這類問題早已從英國舞臺上消失,蕭把它們重新提瞭出來,使觀眾和讀者感到異常親切。

  《康蒂妲》(1895)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康蒂妲是信奉社會主義的倫敦貧民區的牧師莫瑞爾的妻子。青年詩人馬本克愛上瞭她,和牧師發生瞭沖突。在沖突過程中,兩個人都表現出各自的弱點。在康蒂妲看來,詩人是“強者”,牧師是弱者。詩人完全可以獨立生活,而牧師卻必須依靠她給他生活上的舒適,滿足他的需要。最後,康蒂妲選擇瞭莫瑞爾。作者認為在兩種虛偽之中,牧師的虛偽要少些。

  在三部為清教徒寫的戲劇中,有兩部是歷史劇,而《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1898)是較好的一個。

  有關克莉奧佩特拉的戲,前人已經寫過。莎士比亞寫過悲劇《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1607);德萊頓的《一切為瞭愛情》(1678),也用瞭相同的故事。這兩出戲都以愛情為主題。蕭為瞭改變主題,主人公用凱撒代替瞭安東尼。在劇中他曾提到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的愛情,但沒有讓安東尼出場。

  凱撒是實幹傢,他的儀表和行動舉止都說明他是一個平凡的人。相反,克莉奧佩特拉和其他埃及人都是傳統戲劇裡的“英雄人物”,看來很高貴,裝腔作勢,其實是一群蠢貨,決不是凱撒的對手。克莉奧佩特拉的色情不能引誘他。她的復仇企圖也不能動搖他。他們倆終於發生沖突。凱撒是蕭心目中的領袖。在蕭看來,推動歷史前進的是有才幹的領袖。這部作品是蕭在19世紀最後10年中所寫的規模最大的戲劇,人物繁多,佈景堂皇,題材復雜,但結構松散。

  蕭接受愛爾蘭文學劇院主持人、詩人葉芝的請求,寫瞭《英國佬的另一個島》(1904),但沒有在這所劇院上演。“另一個島”指愛爾蘭。愛爾蘭的獨立運動,是當時談論得最多的問題,也是這個政治劇的中心問題。主角博饒本,是主張愛爾蘭獨立的自由黨英國人。他是口頭上堅定的理想傢,但又做盡壞事。他在競選時用陳詞濫調向選民們宣傳,加上他高明的競選方法,如駕車替農民趕豬的事跡流傳到選區的每個角落,使他的當選有瞭保證。他向農民貸款,在農民不能償還時就沒收他們抵押的房產和土地。他是“以征服者自居的英國人”,是帝國主義的化身。蕭諷刺他,也就是諷刺帝國主義。

  博饒本同勞倫斯·杜依爾合組土木工程辛迪加,經營建築業。杜依爾作為愛爾蘭人,有他的理想;但作為工程師,他又很實際。他羨慕博饒本頑強的性格,要象後者那樣發財致富。他的社會地位隻比普通工人高一級,但他不願意看到普通工人升上這一級。他愛自己的國傢,但又有一點擔心愛爾蘭人的空想會使他煩惱。他缺乏自信,總感到不滿足。

  前牧師克幹認為這個世界簡直是地獄,所以他成瞭異教徒。他幻想來世會帶給他幸福。他對帝國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他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又不得不表示妥協。在當地議會選舉中,他也將投博饒本一票。

  在劇作者看來,博饒本是強者,是領袖,杜依爾和克幹必須服從他。在三個人中間,克幹能明辨是非而無所作為;杜依爾明知一件事是錯的,但偏要去做;博饒本做瞭錯事,但深信自己做得正確。這種現實生活使蕭感到悲哀。在劇終時,劇作者通過克幹,憧憬著幸福的明天,希望它早日到來。但他的思想充滿著矛盾,有理想主義,也有反理想主義。他感到他同所熟悉的英國人的世界一天一天地疏遠起來。

  《巴巴拉少校》(1905)以救世軍為題材。巴巴拉是虔誠的基督徒,認為宗教是整個社會的基礎,而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兒女。蕭對救世軍有偏好,在他看來,救世軍的傳教方式可以使宗教變得富有生氣。

  宗教終於同經濟發生瞭沖突。代表經濟利益的是巴巴拉的父親安德謝夫,他的奮鬥目標是金錢和火藥。救世軍接受瞭他制造軍火而得來的5千鎊捐款。安德謝夫認為貧困是最大的罪惡,要消滅貧困,就要更多的金錢。蕭把軍火商安德謝夫寫成一個現代凱撒,足智多謀,安然自得,儼然是一個有“生命力”即出人頭地的英雄。

  柯森斯是希臘文教授,既有理想又很實際。為瞭追求巴巴拉,他可以屈身混進救世軍,也可以拋棄理想,以棄兒的資格,充當安德謝夫的繼承人。宗教和經濟,講實際和有理想,都可以在他身上融合在一起。柯森斯呈現出實用主義者的面目。

蕭在花園內

  巴巴拉本人的轉變,與她的性格不符,顯得勉強。在劇本的終結時,作者作瞭解釋和補充,但缺乏說服力,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巴巴拉在救世軍中試圖拯救窮人的靈魂。當安德謝夫出錢收買救世軍時,巴巴拉喪失瞭她的堅定信念,不知所措。窮人的靈魂要不要拯救?在安德謝夫的影響下,她的最後結論是否定的。需要拯救的不是窮人,而是豐衣足食的軍火工廠工人。這樣,她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同柯森斯結婚,在村子裡一塊兒過下去。

  劇本《皮格馬利翁》(1913)因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而得名。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瞭一個少女,並愛上瞭她,在女神賜予她生命後,同她結婚。劇中的語音學傢息金斯在更改賣花女伊萊莎的語音語調後,把她變成一個貴婦人,使她出現在上流社會交際場合,轟動一時。劇本與希臘神話相似之處隻有這一點。息金斯沒有同伊萊莎結婚。伊萊莎作為賣花女無法認識自己的性格,但成為貴婦人之後,發現一個貴婦人所關心的隻是自己的行動舉止,社會把她們刻成木頭人,完全喪失瞭人的屬性。劇本於1913年在維也納上演,1914年在倫敦上演118場,獲得成功。

  《傷心之傢》(1913~1919)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開始動筆,於戰後完成。1920年在紐約演出,1921年在倫敦演出。劇本描述瞭戰前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社會使劇作者悲觀失望,盡管十月革命已經勝利完成,世界上已經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蕭已經把他早年所向往的社會主義扔到一邊。他對蘇聯新社會發生興趣,表示支持,還是後來的事。寫《傷心之傢》的時候,他過去關於愛情、宗教、教育、政治的種種說教,對他顯然已失去任何意義。對他來說,資本主義終於獲得勝利。

  全劇3幕的地點都在船長肖特非傢裡。肖特非是一個古怪的老人,他的長女奚西在身邊照料他。奚西的好朋友愛麗是經理瑪志尼的女兒,熱戀著奚西的丈夫赫克托。她後來為瞭金錢又把註意力轉移到資本傢曼根身上,致使父親破產。她希望肖特非的智慧給她指出一條出路,但無論是追求愛情、金錢或智慧,她都失望。她的失望正代表著蕭在大戰前後的心情。

  肖特非船長是劇作傢精心刻劃的人物,表達瞭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看法。他對全人類發出警告。他的傷心之傢,正象征著這個社會。在劇本的結尾,資本傢和一個進屋偷珠寶的賊在轟炸中喪命。別的人雖然幸存,但希望下一次轟炸會把他們炸死。

  劇中人物帶有象征性。赫克托象征愛情(象征愛情的還有奚西),曼根象征金錢,肖特非象征智慧。此外,愛狄象征大英帝國。曼根的死並不說明金錢和資本主義已經消亡。愛狄的殖民主義者丈夫雖然沒有出場,他還存在,他象征力量和安全。他可以使傷心之傢重新變得喜氣洋洋。他是劇中的最後勝利者。

  劇本的副題是:《俄國風格英國主題的狂想曲》。在寫作時,蕭有意識地在摹仿契訶夫的《櫻桃園》的氣氛,尤其是第3幕。劇本不提出問題,隻描述一種社會狀態,一種心理狀態,但有獨特的人物性格,而且具有英國人的民族特點,他們同時也是喜劇人物。

  《聖女貞德》(1923)是蕭的劇作中唯一的悲劇。這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青年女愛國者,篤信宗教,對王子查理表示忠誠。她領導農民群眾擊退英軍對奧爾良的圍攻。但在貢比涅戰役中,被勃艮第人所俘。她被賣給英國占領軍後,交付教會法庭審判,誣為女巫,在魯昂廣場處以火刑。1920年貞德(一譯霞娜·達克)被宣告為聖徒。劇本的頭3場帶有傳奇劇的色彩。貞德出身農民傢庭,站在農民群眾的最前列。她說服瞭動搖者,駁倒瞭失敗主義者,感動瞭王子和朝臣,鼓舞瞭軍隊的士氣。她身先士卒,滿懷勝利的信心,向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當然,由於宗教信仰,她認為她在響應上帝的召喚。後3場是悲劇的主體。貞德有3個敵人:教會、封建主義、英國民族主義,分別由高肖恩、沃裡克、斯托岡伯代表。教會反對新教,封建主義反對人民群眾,英國民族主義反對法國愛國者。對教會來說,貞德是異教徒,對她處以火刑。後來教會又宣告貞德為聖徒時,認為一切都是法官們的錯誤,而教會的集體智慧卻是正確的。其實,代表封建主義的沃裡克才是真正的劊子手。他反對人民覺醒,假手教會把人民領袖貞德處死。在他的眼裡,貞德不僅是異教徒,而且是顛覆分子。英國人斯托岡伯從他的民族立場,支持沃裡克的殘酷行動,借以鞏固英國的利益。

蕭的故居

  蕭著重表現瞭貞德的人民領袖地位。他給貞德安排瞭這樣的臺詞:“我將到人民中去,從他們眼光所表示的對我的愛戴,得到安慰。”她對仇恨她的法官們說:“如果我遭到火刑,我將通過火焰,到達人民的心底。”盡管她感到孤立無援,但對前途沒有喪失信心。她相信在她死後,人民會把剛開始的社會運動繼續下去,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蘋果車》(1929)是蕭最後的重要作品。它是政治諷刺劇,以英國議會制為攻擊的對象,以內閣會議為主要情節。國王馬格納斯與首相卜羅塔斯相較量,看誰是英國的真正統治者。國王表示要退位,並作為平民競選下院議員,如果被選進國會,將組織一個政黨,他的剛接位的兒子羅伯特王很可能叫他組織內閣。首相意識到即使目前取得權力,未來也將敗在國王手下,於是他不得不宣佈危機已經過去,一切照舊。劇中還有美國大使萬哈頓宣告美國將和大英帝國分而復合、企圖並吞大英帝國的一個插曲。

蕭和魯迅、宋慶齡合影

  蕭通過劇本表達瞭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指出民主制度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點。馬格納斯的內閣聲稱他們按人民的意志辦事,其實,他們並不負多少責任,負責任的是國王本人。國王行使的否決權,是防止極端民主的有力保證。

  蕭的社會問題劇在他的全部劇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強烈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這是他對英國戲劇甚至世界戲劇所作的主要貢獻。他深受易卜生的影響,曾於1891年發表瞭評論文集《易卜生主義的精髓》一種。

  在社會問題劇裡,蕭經常安排討論問題的場面。如在《鰥夫的房產》第二幕中,屈蘭奇的朋友高坎要求屈蘭奇坐下來傾聽別人說話,然後冷靜地公正地考慮問題。這是蕭經常要求他的人物在討論緊急問題前做到的事。劇作者不偏不倚,總是讓爭辯的雙方陳述自己的觀點。雙方論點明確,觀眾很容易作出自己的判斷。

  作為“新戲劇”的鼓吹者,蕭富有創新精神,一方面為作品充實內容,一方面在處理劇情上別出心裁,大膽嘗試。盡管這劇本的人物、情節與19世紀末英國戲劇傢皮內羅和瓊斯並無多少差別,但戲劇的結局卻迥然不同。例如屈蘭奇態度的改變,引起不同的反應。他不是象蕭的小說《業餘社會主義》中的特裡富西斯那樣,為瞭堅持社會主義者的理想,不惜拋棄自私的亨裡埃塔,而是同白朗琪結婚,並且變成薩托裡阿斯的同謀。

  蕭的劇本有豐富的思想內容,能啟發觀眾去思考問題,加深對社會的理解。即使觀眾不同意他的觀點,也能夠耐心地聽下去。劇本能逗人發笑,始終抓住觀眾的興趣,滿足他們的美感。此外,蕭還能運用引人入勝的語言,表現獨特的機智和幽默。他早期寫的評論文章中,已經初露文才。在有豐富內容的劇作中,他的寫作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在30年代,蕭作瞭環球旅行,1931年訪問蘇聯,1933年訪問中國和美國。1950年11月2日逝世。

  

參考書目

 A.West,George Bernard Shaw, New York,1950.

 A.C.Ward,Bernard Shaw,London,1951.

 E.Bentley, Bernard Shaw: A Reconsideration, New York,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