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由19位馬來亞青年作傢在新加坡組成的文藝團體,亦稱“五十年代派”。他們提出的理想是“社會正義、人民繁榮、生活安定”,並認為這是作傢的歷史使命。他們致力於“發展和提高馬來亞文化與文學”,“進行文學革新”;主張“為社會而藝術”,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主張文學作品必須真實反映社會現實,起到針砭時弊、教育人民的作用,並認為文學創作是實行精神革命的手段。他們多數來自社會基層,經歷過殖民主義的統治,他們的作品廣泛地反映農村、漁鄉的生活以及罷工風潮,具有強強烈的現實感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多數為短篇小說和新詩,反映戰後馬來亞社會貧困化和勞動人民對苦難生活的悲憤,也表現革命者爭取國傢獨立的決心,有“被壓迫者文學”之稱。他們的創作方向對獨立後的馬來文學產生瞭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