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生在雅典西北郊科洛諾斯鄉。父為兵器製造廠廠主。索福克勒斯在年輕時即顯露出音樂方面的才能。抗擊波斯人的薩拉彌斯海戰勝利後(西元前480年),他領導歌隊唱凱旋歌。西元前468年,他勝過埃斯庫羅斯,首次獲獎。西元前440年,他被選為十將軍之一,與伯裏克利一同率領艦隊鎮壓企圖退出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的薩摩斯人。西元前413年,他被選為“十人委員”之一,審查提交公民大會的提案,處理雅典在西西裡戰敗後的危機。詩人死時,雅典和斯巴達正在進行戰爭。。斯巴達將軍聽說他去世,特別下令停戰,讓他的遺體歸葬故鄉。他的墳頭上立著一個善於唱歌的人頭鳥的雕像。索福克勒斯一共寫瞭120多個劇本,得過24次獎,現存7個完整的悲劇:《埃阿斯》(公元前442年左右)、《安提戈涅》(公元前441年左右)、《奧狄浦斯王》(公元前431年左右)、《埃勒克特拉》(公元前419至415年之間演出)、《特拉基斯少女》(公元前413年左右)、《菲羅克忒忒斯》(公元前409年,得頭獎)、《奧狄浦斯在科洛諾斯》(公元前401年由索福克勒斯的孫子拿出來上演,得頭獎)。

  詩人的中年正逢雅典民主制全盛時期。後來雅典集團和斯巴達集團之間爆發戰爭,戰爭期間,雅典民主制逐漸被削弱,政治、經濟出現危機,這些危機在索福克勒斯的創作中沒有什麼反映。詩人所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繁榮時期的思想意識。他屬於溫和的民主派,擁護民主制度。他的悲劇《奧狄浦斯王》中的預言者對奧狄浦斯說:“你是國王,可是我們雙方在發言權方面應當平等。”《安提戈涅》中的海蒙認為隻屬於一個人的城邦不算城邦。《奧狄浦斯在科洛諾斯》中的雅典國王忒修斯說,雅典是“凡事按法律處理的城邦”。這些話反映瞭一定的民主思想。

索福克勒斯塑像

  索福克勒斯對於專制國王和借民眾的力量獲得政權的僭主深惡痛絕。他曾拒絕馬其頓國王和西西裡僭主的邀請,他說:“誰要是進入君主的宮廷,誰就會成為奴隸,不管去時多麼自由。”《安提戈涅》中的預言者譴責克瑞翁說:“暴君所生的一族人都愛卑鄙的利益。”《奧狄浦斯王》中的歌隊說:“傲慢產生暴君。”“暴君”一詞影射“僭主”,因為“暴君”和“僭主”在古希臘語中是同一個詞。

  索福克勒斯的宗教觀是保守的,他維護傳統的宗教信仰。盡管他同智者派阿那克薩哥拉和普羅塔哥拉是朋友,但是他沒有接受這一派人的疑神論思想,他始終是很相信神的。

  《安提戈涅》的背景是波呂涅克斯率領外邦軍隊回國來同他的哥哥埃忒奧克勒斯爭奪父親奧狄浦斯留下的王位,兩弟兄自相殘殺而死。新王克瑞翁下令禁止埋葬波呂涅克斯的屍體,因為他回來燒毀祖先的神殿,吸飲族人的血。這個禁令違背古希臘人的宗教信仰。古希臘人相信,死者如果不予埋葬,他的陰魂便不能進入冥土,因此親人有埋葬死者的義務。安提戈涅既不能違反法律,又必須尊重“神律”,這就形成無法解決的矛盾。按照詩人的理解,這便是不可挽救的命運。在這種命運面前,安提戈涅必須進行選擇。她毅然遵守神的律條,埋葬瞭哥哥波呂涅克斯,因此被囚禁在墓室裡,最後自殺身死。克瑞翁悔悟後,前去釋放安提戈涅,但為時已晚。安提戈涅的未婚夫海蒙曾苦勸他父親克瑞翁順從民意,寬大為懷。這時他在墓室裡看見父親,拔劍殺他,沒有刺中,於是殉情而死。據說由於《安提戈涅》這部悲劇上演成功,詩人才被選為雅典的將軍,獲得這最大的榮譽。這部悲劇在近代很受歡迎。劇中還有愛情的主題,這在古希臘文學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安提戈涅》為現代人所喜愛的原因之一。

  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劇是《奧狄浦斯王》。忒拜王拉伊奧斯預知自己的兒子會殺父娶母,因此奧狄浦斯一出生,他便叫一個牧人把他拋棄。這嬰兒被科林斯王收為養子。奧狄浦斯成人後,得知他的可怕的命運,便逃往忒拜,在那裡作王,並娶瞭前王的妻子。這劇開場時,忒拜城發生瘟疫,神說要找出殺害前王的兇手,瘟疫才能停止。預言者指出兇手就是奧狄浦斯本人。奧狄浦斯疑心妻舅克瑞翁收買預言者來陷害他。王後出來勸解,她告訴奧狄浦斯,她的前夫是在一個三叉路口被一群強盜殺死的。奧狄浦斯聽後,開始懷疑前王是自己所殺,因為他曾在三叉路口獨自殺死一個老年人。後來,那個牧人承認嬰兒時的奧狄浦斯是王後交給他的,於是真相大白。這劇寫個人意志與殘酷命運的沖突。奧狄浦斯正直誠實,熱愛人民,敢於面對現實,承擔責任,因此遭受命運的摧殘。在索福克勒斯看來,命運不是具體的神,而是一種神秘的力量,具有邪惡性質。詩人所強調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和反抗命運的剛毅精神。這部悲劇通過奧狄浦斯的命運,反映雅典自由民在社會災難面前所感到的悲觀憤懣的情緒。

  在《奧狄浦斯在科洛諾斯》中,年老的奧狄浦斯由安提戈涅扶持流亡到雅典西北郊的科洛諾斯,受到雅典王忒修斯的接侍,他答應把他的骸骨贈給國王,以保證城邦的安全。克瑞翁前來迫使奧狄浦斯回國,以保證忒拜的安全。老人不願意,克瑞翁便叫人把安提戈涅和她的妹妹帶走,後姐妹二人由忒修斯派兵救回。波呂涅克斯前來求父親幫助從哥哥手裡奪回王位,奧狄浦斯卻詛咒兩個兒子會自相殘殺而死。這個受盡苦難的人得到神的召喚,死得很神奇,他的墳墓隻有忒修斯一人知道。詩人是在解釋奧狄浦斯傳說的意義,奧狄浦斯曾在劇中再三申辯,說他沒有罪,因為殺父是出於自衛。他終於得到神的關懷。詩人還有意借這劇來鼓吹英雄主義思想,歌頌雅典城邦的光榮偉大,以維護它的威信。

《安提戈涅》插圖——安提戈涅與克瑞翁

  索福克勒斯使悲劇藝術達到完美的境界。他的特長表現在戲劇結構上,他放棄三部曲的形式,而寫出三個獨立的悲劇,使每個劇的情節多樣化,矛盾沖突更為集中,結構也更為復雜、嚴密、完整。他最講究情節的統一,重視戲劇內部的有機聯系。他劇中矛盾的解決都是事先安排下來的。《奧狄浦斯王》一劇被亞裡士多德認為是戲劇中的典范。這劇情節復雜,條理清楚,每一件事都是前一件事的必然結果;劇中任何一景都不能挪動或刪削,否則整個結構就會被毀壞。

  索福克勒斯著重寫人,不著重寫神。他劇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堅強的意志,敢於和命運鬥爭到底,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苦難。他們之所以受難,與其說是由於他們的過失,毋寧說是由於他們的美德。索福克勒斯曾說,他按照人應當是什麼樣來寫,歐裡庇得斯則按照人本來是什麼樣來寫。換句話說,他寫的是理想的人物,歐裡庇得斯寫的則是現實的人物。索福克勒斯善於刻畫人物,能用三言兩語,使人物栩栩如生。他創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他使人物的性格成為劇情發展的動力。他喜歡采用對照手法,用一些性格相反的人物烘托劇中主人公的性格,使它更為鮮明。

  索福克勒斯首先采用第三個演員,使劇中人物增多,對話占據主要地位,因此歌隊不如先前重要。但是他的歌隊仍然是戲劇整體的有機部分。《埃阿斯》中的歌隊由埃阿斯的兵士組成,他們非常關心主帥的命運,參與劇中的活動。

  索福克勒斯曾說,他起初摹仿埃斯庫羅斯的誇張風格,後來采用一種矯揉造作的風格,最後才找到適合於表現人物性格的風格,這種風格樸質、簡潔、自然、有力。他的語言能引起聯想,為觀眾所理解,但劇中人物卻不理解,這種手法可以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例如《奧狄浦斯王》中一些詞句,使觀眾聯想到奧狄浦斯和他的母親的關系。索福克勒斯的對話明快、緊湊,安排得十分巧妙。他的一些合唱歌詞寫得十分優美,被譽為古代抒情詩的典范。

  就戲劇藝術而論,古代批評傢一般都認為索福克勒斯是最傑出的希臘悲劇傢。羅馬演說傢西塞羅把索福克勒斯比作荷馬。索福克勒斯對後世影響不太大,他的作品隻有《奧狄浦斯王》常被後人摹仿。法國詩人拉辛認為《奧狄浦斯王》是一個完美的悲劇。德國批評傢萊辛和詩人歌德對索福克勒斯的技巧給予很高的評價。

  

參考書目

 T. B. L. Webster, An Introduction to Sophocles,Oxford,1936.

 H. D. F. Kitto,Greek Tragedy. A Literary Study,London,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