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出某種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它與問題劇一樣,都是“五四”時期開始出現的文學現象。當時以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傳播為背景,形成瞭文學必須接觸現實人生問題的啟蒙主義主張。俄國文學、東歐文學、北歐文學特別是易蔔生密切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進步傾向,也影響並促成瞭中國問題小說的興盛。周作人說;“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出產物。這種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論及人生諸問題的小說。”(《中國小說裏的男女問題》)陳望道、沈雁冰等認為:問題小說就是“以勞工問題、子女女問題以及倫理、宗教等等問題中或一問題為中心的小說”(《問題小說》)。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的短篇小說,如他自己所說,“原意其實隻不過想將這示給讀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已”(《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每周評論》上胡適的小說《一個問題》,《新潮》上的小說象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傢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晨報》上冰心的《兩個傢庭》、《斯人獨憔悴》、《去國》等,都是較早出現的問題小說,有的連題目都帶著問號。由於作者思想傾向不同,初期問題小說中有一部分作品專以“美”和“愛”作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大部分則並不提供答案,是所謂“隻問病源,不開藥方”;而“不開藥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流行,主要反映瞭大批知識青年的覺醒。它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需要,又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結果。後來,問題小說也體現著作傢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樹理就把自己的小說也叫做“問題小說”。他說:“我寫的小說,都是我下鄉工作時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問題,感到那個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展,應該把它提出來。”(《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的新時期,許多作傢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象,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