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傳說故事。故事中的主要形象是各種被人格化瞭的動物。在這些動物形象身上,同時又具有動物本身的特點。故事在表現動物的生活習性的時候,也曲折地反映著人的社會生活心理,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類在口頭文學中表現動物,淵源久遠。早在原始社會生活中,人和動物的關係十分密切。在人們的觀念中,人和動物還沒有截然分開。人們常常以人類自身的思想行為去揣摩動物,想像動物的生活及其性格與心理,給以人格化,形成最早的動物故事形形態。在後來的發展中,故事所涉及的動物的范圍日益擴大,並常常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影響,表現出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對於動物的理解和觀念。

  動物故事可分三類:

中國動物故事集》封面

  第一類是通過動物之間的矛盾和糾葛側重表現某些社會現象,反映出一般世態人情和人與人的關系,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如《虎和鹿》中驕橫狂妄的虎,要吃掉鹿,可是它沒見過鹿,便問鹿,頭上的犄角是幹什麼的?身上的斑點有什麼用?聰明的鹿把它頭上的角說成是食虎肉的叉,把身上的斑點說成是吃過多少虎的標志,於是嚇跑瞭虎。這類故事還有《聰明的兔子》、《黃牛和水牛》、《老雕借糧》等。它們表現出人們同情弱小、贊美聰明智慧和反對強暴、妄自尊大、欺騙狡詐等種種主題思想。

  第二類是在動物故事中,包含哲理或教訓的意義,成為動物寓言,如叫聲難聽的梟鳥,感到東村人們討厭它,便搬到西村,到西村,叫瞭幾聲,人們還是討厭它,它再也無計可施瞭。這個《梟鳥搬傢》的故事就以其明顯的寓意表明主題。它告誡人們:不改變自己難聽的聲音,隻是一味搬傢想討人喜歡是徒勞的。這類動物故事,大多以某種動物行為的失敗結局給人們以啟示,達到教訓的目的。

  第三類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幻想情節解釋和說明動物的具有今天的習性、特點和聲音、形態的原因。如狐貍的毛為什麼是花的呢?因為它聽瞭猴子的話,把腿拴在馬腿上被馬在地上拖的。故事情節往往把某些動物的特點設想為原來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某種事件之後才落得這個樣子。這類動物故事解釋某些動物為什麼有現在的習性、叫聲、形體等特征。它通過簡短有趣的情節,並在幻想性說明中傳播瞭有關動物的知識。這類故事側重於解釋,其中也常常反映出某些社會現象。

  在豐富的動物故事中,有些動物的形象及性格特點相對穩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通常情況下,虎、狼、豹、鷹等是強暴、兇殘的;羊、鹿、兔子、喜鵲等是善良弱小的或被殘害的;狐貍、猴子等是奸詐狡猾的。而憨厚、愚鈍的典型則又多用熊、馬等表現。但有些動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又因處於不同的地位而扮演瞭不同的角色,如虎,有時也很善良,而兔子也常常挑撥是非幹壞事。

  動物故事形式短小,結構單純。它在藝術表現上的特點,是把人的思想行為結合動物的習性特征,使之渾然一體,並賦以生動的趣味。動物故事以喜謔為多,很少嚴肅氣氛。在動物故事中,對有關動物的形體、習性特點大多作出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即使是帶有明顯教訓寓意的作品也都與動物本身的特點十分貼切自然,與所表現的生活內容和主題,和諧統一。

  動物故事,最適合兒童的興趣,對成人也具有一定娛樂和教育意義。它們至今在中國各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中被大量地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