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文學傢。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瞭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傢閒居瞭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濬的侍郎,在劉濬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瞭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後,明帝劉彧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瞭晉安王子勛反對劉彧的鬥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後來的作傢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這18首詩,不是同時所作,所詠的內容亦非一事,但在藝術風格上比較一致,具有“文甚遒麗”(《宋書·鮑照傳》)的特點,即感情強烈,很有氣勢,辭藻華美,在鍛煉字句上很見功夫。其中如第4首(“瀉水置平地”)和第6首(“對案不能食”),抒發瞭寒門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備遭壓抑的痛苦。第4首比較偏於哀怨,“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沈德潛《古詩源》)。第6首則較激憤,一開始就說:“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最後歸結為“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幾乎近於控訴。這兩首詩都是作者在仕途中經歷瞭許多挫折以後的心聲,感染力很強。另外有一些描寫遊子、思婦和棄婦的詩,寫得也很細致動人。如第12首(“今年陽初花滿林”)寫思婦想念遊子:“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最傷心,膏沐芳餘久不禦,蓬首亂鬢不設簪”。第13首(“春禽喈喈旦暮鳴”)寫征夫想念妻子:“我初辭傢從軍僑,榮志溢氣幹雲霄。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發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都能抓住最富特征的現象,刻畫他們的心理。第2首(“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第9首(“剉檗染黃絲”)都是描寫棄婦的詩。也很淒婉動人。此外,《擬行路難》中還有幾首寫人生無常和提倡及時行樂的詩,情緒比較消極,這恐怕是由作者的坎坷經歷所造成的。

  除瞭《擬行路難》外,《梅花落》也是鮑照樂府詩的一首名作。這首詩在《樂府詩集》中屬“漢橫吹曲”,其內容是詠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然而不免“零落逐風飚,徒有霜華無霜質”。顯然是用比興手法借物喻人,曲折地流露對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不滿。

  《擬行路難》和《梅花落》都是雜言詩,在五言、七言句中,有時還夾雜著九言句。在南朝以前,雖然漢魏樂府民歌中有一些雜言詩,傅玄等文人也寫過一些,但都不象鮑照的這些詩顯得那麼光氣煜耀、活潑自然。而鮑照以後一些齊梁文人擬作的這種詩,筆力又遠不如鮑照雄健。直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人,才運用雜言詩體寫出瞭傳誦名作。

  鮑照的五言體樂府詩也有許多名作。這些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敢於反映當時的現實,不象同時一些詩人一味流連山水或追求典雅、莊重,以適應上層統治者的口味。在這些詩中《代東武吟》、《代苦熱行》和《代出自薊北門行》寫的都是出征軍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前兩首是寫他們在戰爭中歷盡艱辛,而最終卻得不到統治者的顧惜,流露瞭對朝廷刻薄寡恩的不滿。如《代東武吟》寫一個下級軍官多年隨軍轉戰,“少壯辭傢去,窮老還入門。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昔如韝上鷹,今似檻中猿。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代苦熱行》用誇張的手法極寫征戰之苦和南方地理環境的險惡。篇末歸結為:“戈船榮既薄,伏波賞亦微。爵輕君尚惜,士重安可希”,怨憤之情頗為強烈。《代出自薊北門行》,著重寫的是報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全詩以“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作結,情調激昂,和曹植的某些詩相近。在南朝詩中,這種近似於建安詩人“梗概多氣”的作品,是極少見的。但鮑照的這首詩不僅繼承瞭建安詩人的傳統,在藝術上也頗有獨創,藝術構思和鍛煉字句都以奇險取勝。例如詩中“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等句寫苦寒景象,就頗見特色。對於這種詩句,從前的批評傢雖有微詞,但後來不少詩人都深受其影響。

  鮑照的樂府詩,還對當時不少現實問題作瞭較深刻的揭露。如《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築山擬蓬壺,穿池類溟渤”諸句,顯系針對宋文帝劉義隆大修玄武湖和景陽山而發。詩中“繡甍結飛霞,璇題納行月”二句,被明胡應麟《詩藪》稱為六朝詩人的名句。《代白頭吟》一變《白頭吟》原意,把寫棄婦哀怨之情的詩,改為批判仕途黑暗之作。詩中“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毫發一為瑕,丘山不可勝”諸句,對統治者頗有譏刺;“食苗實碩鼠,玷白信蒼蠅”,則是對腐朽官僚的公開斥責。《代貧賤苦愁行》的風格最為質樸,詩中寫窮人的苦況:“貧年忘日時,黯顏就人惜。俄頃不相酬,恧怩面已赤。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心為千條計,事未見一獲。”這些詩句飽含著作者的血淚,也真實地反映瞭當時貧苦士人的生活狀況。

  鮑照的其他詩歌如《擬古》、《詠史》等,風格比較剛健,內容也主要寫當時的現實,與樂府詩相似。如《擬古》第六首寫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田租送函谷,獸藁輸上林。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在當時作品中極其罕見。他有一些與友人贈答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如《贈故人馬子喬》六首的第三首:“松生隴坂上,百尺下無枝。東南望河尾,西北隱崑崖。野風振山籟。朋鳥夜驚離”之句,風格頗似阮籍的《詠懷詩》;第六首“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煙雨交將夕,從此遂分形”,以雙劍比喻自己和馬子喬的友誼,寫法也頗為別致。《贈傅都曹別》純用禽鳥來比喻自己和傅“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之情,末尾“落日川渚寒,愁雲繞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霞裡”諸句,感情真摯,顯得自然流暢。他還有一些詩,也善用比興,如《山行見孤桐》中“幸願見雕,為君堂上琴”之句,是暗喻自己希求知音之意;《見賣玉器者》則托言買者不識玉器的真偽以諷刺統治者不能賞識自己的才能。

  鮑照的寫景詩也很有特色,主要是描寫道路的艱險與旅途的苦辛,如《行京口至竹裡》、《發後渚》、《歧陽守風》、《發長松遇雪》等。這些詩所描寫的大抵是秋冬肅殺的景象,通過畫面所顯示的作者心理大多偏於抑鬱,遣詞造句也常常顯出奇險和生澀的特點。如“高柯危且竦,鋒石橫復仄”(《行京口至竹裡》),“飲泉凍馬骨,冰傷役疲”(《發長松遇雪》)諸句,就是如此。他也有一些寫景詩比較註意色澤和辭藻,與謝靈運的詩風相近,如《望孤石》中的“朱華抱白雪,陽條熙朔風”等句。還有一些寫旅途苦辛的詩則比較註意對仗的工整,下開齊梁詩的先河。例如著名的《上潯陽還都道中作》一詩,半數以上是對偶句,對後來沈約的《早發定山》等詩有較深的影響;《玩月城西門廨中》一詩的“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等句。也和後來謝朓的詩風相近。這些詩的長處是通篇流暢而且富於文采,缺點在於有時過於追求形似,反而陷於呆拙。鮑照還有一部分寫景詩是陪同達官貴人們遊覽時所作,寫得比較平板。這恐怕和鮑照生平坎坷,較少閑情逸致有關。

  鮑照的辭賦以《蕪城賦》最為傳誦。它歷來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這篇賦的內容是借廣陵在漢代的繁榮和當時的荒涼來抒發懷古之情。賦中描寫廣陵城的殘破景象,頗多誇張之辭。有時隻用簡短的幾個字,就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如:“饑鷹厲吻,寒鴟嚇雛”;“孤蓬自振,驚沙坐飛”諸句,確實有動人心魄的效果。據不少學者說這篇賦是他在大明三、四年間經過廣陵,目覩此地在竟陵王劉誕之亂中,遭到沈慶之的殘酷破壞後所作。這篇賦寫到瞭盛衰無常,指出統治者所幻想的“萬祀而一君”必然要化為泡影。因此,《蕪城賦》不但在藝術技巧方面算得上是一篇傑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在六朝抒情小賦中,也是很突出的。鮑照其他辭賦都不如《蕪城賦》那樣著名,但它們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如《舞鶴賦》、《野鵝賦》等,都能巧妙地使用比興手法。《舞鶴賦》中尤多名句,如:“煙交霧凝,若無毛質”等句,實為傳神之筆。

  鮑照的文基本上屬於駢文的范疇,但由於當時周顒的《四聲切韻》尚未問世;沈約所提倡的“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宋書·謝靈運傳論》)的理論亦未出現,所以在聲律方面還不象後來的駢文那樣嚴格。過去的文人比較重視鮑照的《河清頌》。沈約《宋書》對鮑照的生平記述極為簡略,而把此文全部載入。後來明人張溥等也把它作為鮑文的代表作。其實這篇歌功頌德的文章不過是文字寫得典雅瑰麗而已。鮑照真正有價值的文章,當首推《登大雷岸與妹書》。這是一篇寫景之作,在手法上吸取瞭漢賦的鋪陳和誇張的手法,而又把作者的感情熔鑄於寫景之中,字句基本整齊,文中時時夾入一些抒情和議論的散句,顯得文氣跌宕,而辭藻絢麗,兼有駢散兩種文體的長處。其中寫長江、寫廬山的許多片段,都極盡描繪之能事,所以有些評論傢認為其妙處甚至連李思訓等名傢的畫圖也難企及。

  除瞭《登大雷岸與妹書》以外,鮑照還有兩篇文章頗可稱道,這就是《石帆銘》和《瓜步山楬文》。前者是一篇寫景文字,但筆力雄渾樸茂,和當時流行的文風不大一樣。後者實際上是一篇雜文,說瓜步山不過是江中一座小山,因地勢關系,居然成瞭登高眺遠的處所,因此作者說:“故才之多少,不如勢之多少遠矣!”這些話實際上是對憑借傢世竊居要職的高門權貴的嘲諷。

  鮑照還寫過不少駢體的應用文,文學價值不高。

  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扆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

  鮑照集的註釋,始於清末的錢振倫,他的註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註基礎上作瞭補註,稱《鮑參軍詩註》,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註》,附有《鮑照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