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代墓室畫像石。發現於河南省南陽地區。經考古發掘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畫像石的總數已逾千塊,其主題內容和藝術風格有著區別於漢代其他地區畫像石的獨特面貌。

  分期 南陽畫像石的藝術發展可分為3期:

  ①西漢中葉至王莽時期是形成期,墓室的形制和構造主要是以石料代替木料因襲戰國木槨墓,畫像石在墓室中數量較少,分佈的規定性不強。此期畫像的特點是題材集中,,主要有建築、歷史故事和天文圖像。表現建築的有雙闕、廳堂、樓閣等,或間以人物活動其中,或專門以建築為內容。歷史故事主要有二桃殺三士、聶政自屠、荊軻刺秦王、晏子見齊景公、范雎受袍等,數量在所有同期作品中的比例很大。這些歷史故事是西漢以後流行的藝術題材,意在宣揚歷史上的聖君、賢相和義士,達到借古戒今的目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傢學說為正統的社會思想的反映。這類畫面著重描繪最能體現事件情節的瞬間,以明確的形象動態、動作表現人物的身份、心理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它們在墓室中安放於主要位置,如唐河針織廠漢墓就有多幅,楊官寺漢墓的一扇門扉上連續展開4個故事。

《二桃殺三士》

  ②從東漢光武帝到順帝時期,是南陽畫像石藝術創作的盛期。此期墓室的規模大,運用石料多,每一座墓中的畫像石也多,位置有共同規律,大量安放在墓門、主室和耳室的門及過梁上。早期畫像內容中的歷史故事逐漸消失,建築也較少見,早期僅零星出現的雜技、樂舞、宴饗等則發展為此期的主要內容。從早期向盛期過渡的東漢初年,雜技、樂舞等題材的畫像數量最多,種類有飛劍、跳丸、沖狹和各種獸與獸鬥、人與獸鬥的角抵戲。一部分畫面上雜技與筵宴場景相結合,一邊是跽坐的賓主,一邊是表演的伎人,明顯反映出東漢時期地方貴族奢華的享樂生活。在墓門和立柱上,常見的是執盾帶劍的門吏或儀態謹微的持笏、擁慧、捧奩、執燈的侍從,一般為一石一人,構圖飽滿,形體較大。騎射田獵與車騎出行也是盛期的主要內容,畫面多為橫長幅,有的選用瞭數米長整塊條石,有的用多塊拼接而成,以便記錄貴族出行時車馬相接、煊赫過市的壯觀景象,或者表現田獵途中挽弓射虎,駟騎奔騰的喧器氣氛。

  ③從東漢順帝時期,南陽畫像石隨著東漢王朝的衰頹進入末期,墓室中畫像漸次稀少,隻有門吏及龍、虎、鹿等動物圖像,有的尚存若幹逐疫辟邪的畫面。

《舞樂百戲》

  內容 各種神話人物、祥瑞禽獸及星宿圖像貫穿於南陽畫像石的興廢過程。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羽人、飛廉、仙人虎車等,反映漢代社會流行的“長生”與“升仙”意識的畫面。有日月同輝、金烏負日、白虎星座等象征天宇的畫面,這類造型為同期其他地區的畫像石所少見。此外還有虎吃女魃、材官厥張等表現逐疫、辟邪的畫面。與其他地區相比,南陽畫像石中較少農耕、紡織、庖廚等現實生產勞動的紀錄。

  技法 南陽畫像石是有繪畫造型特點的淺浮雕藝術,雕刻技法有4種:①平面陰線刻,即在略經剔平的石料表面用單線刻出圖像,不加其他處理,主要流行於西漢中期;②凹面陰線刻,即將畫像部分鑿成凹面,再用陰線刻畫圖像細部,在輪廓線之外剔出橫豎紋底子,這種技法較少使用;③平底淺浮雕,即將圖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層,使圖像呈浮雕狀,再用陰線刻畫細部;④紋底淺浮雕,即先刻出圖像輪廓,並用陰線刻畫細部,然後在底子上刻出長短較整齊的橫、豎或斜線紋,以富有圖案韻律的底子襯托自由多變的圖像。

  這種技法從西漢末年起大量運用,是南陽畫像石的代表性技法,使用率占總數2/3。

  風格 南陽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從形成到衰落基本統一,某些方面有所變化和發展。早期作品的構圖主體突出,形象分佈比較疏朗,不加任何補白裝飾,有單純、樸素的藝術效果。從中期開始,蒼龍、白虎、羽人、鹿車、羲和浴月、嫦娥奔月等作品的主體形象周圍飾以浮動的雲氣,用圓點加連線表示星座,使天空景象和神怪世界有著異於現實生活的虛幻、縹緲情境。大部分作品是一個畫面表現一個故事或一組物象,較少堆砌,形象以平面橫向分佈為主。造型的運動感極為強烈,駟騎、動物多呈追逐相搏、奔騰跳躍之狀,具有蓬勃的野性與生機。樂舞百戲中的人物體態多變,如南陽漢畫館藏的一塊“沖狹”畫像石,圖中一女伎著地未穩,另一位又捷疾沖向狹圍,身影錯落,動感明顯。西漢時期的畫像一般都施朱彩,門扉上施彩的作法延續到東漢。在大量未施彩的畫像中,由於石料隻略經打磨平整,表面仍存粗糙效果,形象的細節均未細致具體刻畫,畫像直觀上顯得隨意、自然。造型與雕刻風格的統一,構成南陽畫像石淳樸厚重、恢宏闊大的整體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