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紀念祠堂,亦名少陵草堂。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杜甫 (712~770) 字子美,河南鞏縣人。759年自秦州來成都,於浣花溪畔建堂而居,歷時近4年,作詩240餘首。祠系在詩人當年流寓成都營造的茅屋“草堂”故宅舊址修建,故習稱草堂。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原建的草堂中唐後已荒蕪破敗。昭宗天複二年(902),詩人韋莊尋得舊址,重造草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085)時人在草堂舊址重建茅屋,立祠宇刻詩繪像於壁。今存草堂,系清康熙時所重建。溯自南宋紹興至元、明、清歷代可查考的大小修繕達10餘次,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的兩次維修規模最大,大體奠定瞭紀念祠宇的基礎。

  現草堂庭園占地16.37萬餘平方米。建築為南北軸線對稱佈局,大門緊鄰浣花溪,軸線上依次為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工部祠內祀杜甫塑像。詩史堂東西兩側為陳列室,經回廊與大廨相連;工部祠前左右為水竹居及恰授航軒。整個建築均系木構平房,富有川西民居樸素雅淡的濃鬱氣氛。園林以楠木、竹、梅為基調,是川西著名古典園林之一。

  中華民國期間草堂曾一度受到駐軍破壞。195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對詩人故跡進行全面整修,並擴入瞭東鄰的草堂寺、西鄰梅園,重建瞭東西陳列室及回廊。1980年以來,國傢又多次撥專款予以重點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