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

  中國現代教育傢、兒童教育傢。浙江上虞縣人。1914年清華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1917年畢業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碩士學位。回國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務長。1923年創辦鼓樓樓幼稚園兼任園長。1927年任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范第二院院長。1928~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華人教育處長。1949~1959年任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和南京師范學院院長。1955年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1964年被推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南京市主任委員。連任全國政協委員和江蘇省政協副主席。1979年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及江蘇省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陳鶴琴在求學時就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回國後尤重視兒童教育。他從研究兒童心理著手,特別以自己的子女為對象進行3年的觀察實驗,記錄瞭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歸納瞭101條教育總結,於1925年出版瞭《兒童心理之研究》、《傢庭教育》兩書。他致力於推進測驗運動,編制瞭中小學各科測驗,與廖世承合編《智力測驗法》和《測驗概要》。他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提出瞭適合國情和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主張,對幼稚園的課程、故事、讀法、設備等進行實驗研究提供瞭具體建議。他編寫瞭各種幼稚園和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設計和推廣瞭玩具教具和設備。他重視師資和兒童研究人才的培養,創立瞭幼兒師范和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建立瞭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師范訓練體系。他與陶行知互相切磋,反對傳統的舊教育,贊同陶行知的教育主張,提倡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活的教育。1940年後提出瞭活教育的三大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以及17條教學原則等。他從20年代到50年代初,先後創立幼稚教育研究會,中華兒童教育社,中國幼稚教育社。主編瞭《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活教育》等刊物,還主編中國歷史故事及小學自然故事等叢書。他還曾熱心從事普及教育和文字改革工作,用瞭近3年時間進行語體文應用字匯研究,1928年出版《語體文應用字匯》一書,成為編寫平民千字課本及兒童國語教科書的依據。他出於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義感,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地下組織領導下,1937~1939年主持上海難民教育,並參加推行新文字運動。在報童、難民與工人群眾中進行掃盲和抗日救國的宣傳。40年代創辦瞭特殊兒童輔導院,對流浪、盲啞殘廢兒童進行教育。陳鶴琴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對中國20~40年代的教育界與知識界是有影響的,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也作出瞭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