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教建築。在天津市薊縣城內西大街。寺的始建年代無確證,現存的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和二年(984)重建,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和高層木構樓閣。明萬曆、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進行修葺粉飾,民國年間因軍隊佔用,寺內門窗和部分文物遭到破壞。1932年,梁思成對獨樂寺進行考察,撰寫瞭《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1960年古代建築修整所對山門和觀音閣進行瞭詳細勘測。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門臺基平面長方形,長19.18米,寬13.22米,高0.4米。四周施壓闌石,西北角尚存曲尺形角石一塊,凸雕臥獅。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大木構架為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通簷栿。簷柱有側腳和生起,四阿屋面用鴟吻。明間中柱之間安板門兩扇(已失),現存次間磚砌簷墻及墻上坎窗,均系後人所為。前後簷柱頭鬥栱五鋪作重抄偷心造,柱間施闌額,補間鋪作每間一朵,立直枓,華栱出跳偷心,做法簡潔。梁架為徹上明造,脊榑、平榑間施叉手、托腳,條理井然。單簷廡殿頂,舉折平緩,正脊兩端的鴟吻造型古樸。前簷兩次間置遼塑金剛力士像各一尊,東側力士高4.5米,西側力士高4.45米,後簷兩次間山墻上繪四天王像。

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

  觀音閣臺基長26.7米,寬20.6米,高0.9米。南面設月臺。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金箱鬥底槽”殿堂柱網。外觀上、下兩層,中間設外平座,通高23米,大木結構可分為柱枋三層,鬥栱三層,梁架一層。下層柱枋分成內外陣,外簷柱18根,有側腳和生起,柱間施闌額。內柱10根,柱間施內額,柱頭上置普柏枋,與內額相疊呈“ T”形。平座層立柱,外陣用“叉柱”法立於下層鬥栱之上,內陣立柱叉至下層櫨鬥上,柱頭均施普柏枋。內陣山面中柱與前後簷當心柱頭之間,斜聯普柏枋一根,使內陣柱枋之間形成六角形空井,同柱根部長方形空井相異,以增強柱枋聯結的穩定。此外,在各立柱間和內、外柱網間,均施斜撐或短柱,增加瞭框架間的整體性和穩定性。上層內外陣柱根均用“叉柱造”,柱間僅施闌額,不用普柏枋。鬥栱層中下層外陣柱頭為七鋪作四抄重栱,隔跳偷心,內陣柱頭為六鋪作三抄計心造。平座外陣柱頭鬥栱為六鋪作三抄計心造,內外陣柱頭均為六鋪作三抄偷心造。上層外陣柱頭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內陣柱頭為七鋪作四抄隔跳偷心造。總計用鬥栱24種152朵。梁架為八架椽屋,前後乳栿用四柱,平愶以上用草栿三層,工藝簡潔,舉折平緩。屋面為青瓦九脊歇山頂。

  閣內現存塑像8尊。主像為觀音立像,高16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面相端莊,冠頂有10面小佛像,故稱十一面觀音。左、右脅侍高3.2米,面相溫順謙恭。連同山門內的兩尊力士,均為遼代原塑 (一說為唐代遺作),明、清重妝。後簷當心間懸塑須彌山,山中踞坐觀音,疑為原塑,而兩側韋馱和關羽像,最早不過明代。

  閣內下層四壁,佈滿壁畫,高3.15米,長45.35米,十六羅漢和兩明王為主,間繪神話故事、世俗題材和重修信士像,為元代繪制,明代重描、補繪。繪畫以鐵線描為主,人物造型準確,主像與背景采用以密托疏、以繁托簡手法渲染出一個超凡的世界,是中國壁畫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千餘年來,獨樂寺曾經歷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發生8級以上強震,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幸存,觀音閣獨不圮。1976年唐山地震,觀音閣及山門的木柱略有走閃,觀音像胸部的鐵條被拉斷,但整個大木構架安然無恙。

  1972年設立文物保管所,同年發現並剝露出觀音閣下層壁畫。此後,對觀音閣及山門進行瞭局部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