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中國語言學傢、詩人。字瞭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生於1900年8月10日,卒於1986年5月3日。1913年小學畢業後失學。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學任國文教員。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學學習,次年轉入上海國民大學。192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7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廣西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嶺南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語言學系主任。1954年調北京大學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漢語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並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7年冬赴波蘭講學。曾當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至五屆委員,第四、五屆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顧問,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

  60年來,王力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瞭重要的貢獻。1936年發表《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瞭初步探討。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裡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瞭漢語不同於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他的《中國現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瞭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在40年代,王力的語法著作和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都對漢語語法研究起瞭重要的影響。

  王力在音韻學方面用力最勤。早年在法國專攻實驗語音學,著有《博白方音實驗錄》(1931)。他的《中國音韻學》(1936,1955年再版時改名為《漢語音韻學》)一書用現代語音學理論解釋傳統音韻學的概念,敘述瞭傳統的今音學(《廣韻》音系)、古音學和等韻學的基本內容。此外,王力還發表瞭一系列研究音韻的論文,例如《南北朝詩人用韻考》(1936)、《上古韻母系統研究》(1937)、《漢越語研究》(1948)、《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1960)、《古韻脂微物質月五部的分野》(1963)、《先秦古韻擬測問題》(1964)、《黃侃古音學述評》(1978)、《古無去聲例證》(1980)、《〈經典釋文〉反切考》(1982)等以及《漢語音韻》(1962)、《楚辭韻讀》(1980)、《詩經韻讀》(1980)和《漢語語音史》(1985)等專著。王力在上古音方面的貢獻有三:①脂、微分部。王力受到前人的啟發,利用先秦韻字和諧聲材料從與真、質(至)相對的脂部中分出與文、物(隊)相對的微部,這個結論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②在古韻部的構擬上,主張每個韻部隻有一個主元音,陰聲韻部都是開音節。對高本漢的學說(每個韻部有兩個以上的主元音、陰聲韻部大都收濁塞音尾 -ɡ、-d、-b、-r之類)作瞭修正。③認為上古聲調分平入兩大類,它們又各分長短二類,即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後來演變為平、上、去、入四聲。這就肯定瞭上古聲調中除音高外音長也起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他認為,這種主張可以解釋上古許多陰聲字(即長入,中古多變讀為去聲)和入聲字(即短入)相押的事實,同時也與漢藏語系許多語言具有的元音分長短的普遍特征相類似。這個說法受到研究漢藏語系比較語言學者的重視。

  王力自40年代開始從事漢語詞匯的研究,先後發表《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1941)、《新字義的產生》(1942)、《理想的字典》(1945)、《詞義的發展和變化》(1983)等文,著重探討漢語詞義演變的特點和規律。《新訓詁學》(1947)和《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1962)兩篇論文對中國傳統的訓詁學做瞭認真的總結與批判。他還主張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建立新的漢語語義學,他的《同源字典》(1982)是在詞匯學方面貫徹自己主張的代表著作。

  王力對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匯所作的描寫的和歷史的研究,集中在《漢語史稿》(上、中、下,1957~1958)一書中。70年代末開始修訂重寫,分為《漢語語音史》(1985)、《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詞匯史》三書。他的《中國語言學史》(1981)對中國2000年來的語文研究和語言學遺產做瞭比較全面的敘述和初步的總結。《清代古音學》一書則著重介紹、評論瞭自顧炎武以來清代的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朱駿聲、江有誥和近代的章炳麟、黃侃等人在古音學上的成就。他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1962~1964,共4冊,1980年修訂)體系新穎、內容豐富,在國內外都獲得好評。

  王力重視語言文字的應用。他在文字改革、漢語規范化和推廣普通話方面做瞭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他就提倡文字改革,主張用羅馬字拼音。1940年出版的專著《漢字改革》,分析瞭現行漢字的優缺點及改革的可能性,提出瞭改革方案。1949年後參加漢字簡化、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推廣普通話以及漢語規范化的研究工作,發表瞭多篇論文。

  王力又是詩律學傢。他的《漢語詩律學》(1958)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瞭精到的研究。1962年發表的《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和《略論語言形式美》兩篇論文,則是他研究詩歌語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當時詩歌界的普遍重視。王力又是詩人,著有《龍蟲並雕齋詩集》(1984)。

  王力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有許多且具有開創性。這些論著正匯編為《王力文集》,20卷,1985年已出版前3卷。王力捐獻這部書的稿費,設立“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自1986年開始評選、頒發。(見彩圖)

王力(右,1900~1986)接受《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