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漢語平上去入4個聲調。南朝時期,漢族人發現自己語言裏有4個聲調,就給它們起個總名叫“四聲”。這種分類主要是看一個音節的調子是高、中、或低;調形是升、平、或降。日本釋瞭尊《悉曇輪略圖抄》說:“四聲本來無定,一音低昂成異。”不過從現代方言看,入聲字音節末尾有塞音,主母音也相應地短些。推測四聲論初起的時候,大概也一樣。

  這4種聲調在當時的調值是什麼,這需要逐個說明。首先,去聲是低平調,這是由梵漢對音推測出來的。梵文有3個調::高平、低平、高降。在梵漢對音中,總是用低平調對譯低調音節,特別是專門造瞭兩個去聲字“懺”“儭”,對譯kṣamá、dákṣiṇa兩個詞裡的低調音節;在六朝時期,用“夜”、“”等去聲字對譯名詞詞尾的低調音節。由此可知,從後漢到六朝,去聲一直是低平調。

  其次,上聲是高平調。日本釋安然《悉曇藏》引道暹《記》說:“古‘腳’等廿五字,並下八字,總有三十三字……皆須上聲讀之,不可著其字而為平、去、入也。”這裡的“字”是指字母,這是說念字母要用上聲,而梵文字母恰好讀高平調。失名譯《阿彌陀佛說咒》,用“那謨菩陀夜”對譯námobūddhāya,凡是標明“上”的。都是對譯高平調音節。由此可知,上聲是高平調。上聲的“上”不能理解成“升”。

  再次,平聲是中平調。“悉曇集記”附《林記》(宗睿著)說:“上聲平聲高下雖異,二音相類,以為一類。《韻詮》之意,專同此耳。”這是說,平聲比上聲低。釋瞭尊引《元和新聲譜》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勵而舉,去聲清而遠。”隻有入聲調值不清楚。

  在現代北京音裡平聲分裂成“陰”、“陽”兩類,上聲去聲保留,入聲消失瞭。人們也把“陰、陽、上、去”叫四聲。別的方言裡也有這種情況,這都是術語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