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又名蟲書、鳥書、鳥篆、魚書。西元前6世紀至西元2世紀有鳥蟲書。古人稱鳥為羽蟲,魚為鱗蟲,所以蟲書可以包括鳥書和魚書(圖)。

鳥蟲書

漢代錯金銀壺上的鳥蟲書 河北省博物館藏

吳王子於戈

  鳥蟲書是一種美術字體,其初隻是為瞭美觀,後來因為它筆畫復雜,花樣繁多,難於仿造,也用它寫證件。大體都是用當時流行的篆書字體為骨幹,任意加以改造和裝飾,開始是作一些鳥或蟲的形狀連綴在筆畫上,常露出字形之外,不難辨認。後來逐漸發展成鳥蟲在筆畫之間,或即用鳥蟲代替筆畫。鳥蟲的形狀“隨體詰詘”,和篆書字體很合諧,容易取得美觀的效果(見彩圖)。這種字體不能按照許慎六書分析解說,在中國文字學史上是一個駢枝。

  中國青銅器時代末期,銅器上時用鳥蟲書作為紋飾,常見於戈矛劍之類,鐘銘也有,較早的有:吳王子於戈,吳王僚即位(公元前526)前作(圖2);楚王孫漁戈,楚司馬子魚(卒於公元前525)作;宋公欒戈(公元前514~前45;楚王酓璋戈(公元前488~前435);蔡侯產劍(公元前471~前457);越王勾踐劍(公元前496~前465);越王者旨於賜矛(公元前464~前459);越王者旨於賜鐘(公元前464~前459)。這些都是吳、楚、宋、蔡、越國之物,從地理看鳥蟲書大約發生在長江中下遊一帶。許慎《說文解字·敘》列舉秦書八體,“四曰蟲書”,又舉新莽時的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秦的蟲書列在“刻符”和“摹印”之間,大約也是書幡信用的,所以能列為國傢的通用字體之一。漢代印章有許多鳥蟲書,當是為瞭謹防假冒。至於銅器(例如河北省滿城縣中山王墓出土鳥蟲書壺)、瓦當(例如“永受嘉福”當)所見,則純屬裝飾性質。東漢靈帝愛好書法,光和元年(178)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生,敕州、郡、三公舉召能為尺牘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多至千人(見於《後漢書》及註)。鳥蟲書是依附篆書發展起來的,在東漢篆書已是末路,鳥蟲書失去瞭憑借,雖經皇帝提倡並無起色,沒留下什麼字跡。魏晉以下通行楷書(真書),有的著名書法傢也作鳥篆,隻是仿古,沒有實際用處。唐代武則天愛好書法,所作《升仙太子碑額》,以楷書為本,筆畫上加一些鳥形,極不調協,怪異醜惡,無人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