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桂

  語言學傢。原籍山西省昔陽縣。1902年8月20日生於廣州,1987年8月21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921年考入清華學堂醫學預科。1924年留學美國。先後在密執安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讀語言學,是中國在國外專修語言學的第一個個人。1928年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李方桂在學習英、德、法等現代語言的基礎上,從印歐語言學大師C.B.博克學習拉丁、希臘比較文法,古代波斯文,保加利亞文,立陶宛文,哥特文,冰島文和挪威文。為瞭更好地深入理解印歐語言學,又從著名的梵文教授W.E.克拉爾克學習梵文,從L.佈龍菲爾德學日耳曼語言的音韻、構詞、語法和描寫語言學理論。在人類語言學傢E.薩丕爾的指導下,學習無文字語言的調查研究方法,實地調查瞭多種印第安語言。李方桂的學術成就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①印第安語言的研究。李方桂調查的印第安語言屬於阿塔巴斯堪語族。1930年發表瞭《馬朵爾── 一種阿塔巴斯堪語》和《薩爾西語的動詞詞幹研究》。此後又出版瞭關於印第安語的8種論著,其中有4種是調查研究赤坡巖語的成果。這些論著已經成為印第安語言研究的重要文獻。

  ②侗臺(壯侗)語族語言的研究。李方桂從1930~1942年親自調查研究瞭中國境內的雲南、廣西、貴州屬侗臺語族的壯、佈依、傣、侗、水、佯僙、莫等約20種語言和方言,到泰國調查瞭泰語。他把臺語分為北支、中支和西南支。有5本專著:《龍州土語》(1940),《莫話記略》(1943),《武鳴土語》(1956),《佯僙語》緒論與音韻、語料、詞匯(1966、1967、1968),《水語研究》(1977)。他還發表瞭理論性、擬測性和描寫性的幾十篇論文,如《原始臺語中系列先喉塞輔音的擬測》(1943)、《水語中聲母和聲調的分佈》(1948)、《臺語的復輔音》(1954)、《臺語聲母和聲調的關系》(1962)、《臺與侗水語言》(1965)。他的《臺語比較手冊》(1977)構擬瞭原始臺語的聲調系統、輔音系統和元音系統,觀點明確,例證豐富,說服力強。這是李方桂40多年來深入調查、參證對比、反復構思、形成理論的結晶。這部著作對侗臺語族語言的歷史比較工作和培養更好更多的侗臺語言研究人才,起重大的推動作用。

  ③漢語和藏語的研究。李方桂在1929年回國後,開始研究漢語音韻學。1931年發表瞭《切韻â的來源》,提出高本漢所擬《切韻》的â是從上古音的â和ə變來的。1932年又發表《中古東屋冬沃的上古音》,他認為中古的東、屋、冬、沃是從上古的uong、uonk、iuong、iuok變來的。1971年發表瞭《上古音研究》,這篇文章提出瞭新的上古音系統。

  在藏語研究方面,他在1933年發表《藏文的前綴音對詞根聲母的某些影響》,1955年發表瞭《唐蕃會盟碑的研究》,這篇文章復原瞭碑文殘字,考證的問題有100 多條與前人不同,在碑文的漢藏對音部分,進行瞭細致的研究。另一篇重要的論文是1963年發表的《敦煌漢藏詞匯》,這是他對敦煌發現的一卷《藏漢詞匯》的研究,並按照藏文字母的次序編出瞭索引。

  李方桂在語言學上的貢獻,不限於以上幾個方面。他在1955年調查瞭臺灣省高山族中的邵語,1956年出版瞭《邵語記略》(與陳奇祿、唐美君合著)。1937年他在英文《中國年鑒》發表的《語言和方言》一文提出瞭中國語言系屬分類的意見,至今為中外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他的語言學著作精湛豐富。他還培養瞭大批人才。(見彩圖)

李方桂

  

參考書目

 Fang-Kuei Li,A Hɑndbook of Compɑrɑtive Tɑi,The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7.

 丁邦新:《〈非漢語〉語言學之父──李方桂先生》,載香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8期,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