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蘭司鐵

  芬蘭阿勒泰歷史比較語言學傢。生於1873年10月22日,卒於1950年11月25日。20世紀初開始研究蒙古語族語言及其方言,著有《蒙古書面語和庫倫方言的語音比較》(1903)等。從1906年開始執教於赫爾辛基大學學,講授蒙古-突厥語歷史語言學,著有《論阿爾泰語中的數詞》(1907)、《蒙古突厥語動詞詞幹構造》(1912)等。1919~1930年,蘭司鐵為芬蘭駐日本外交官。他利用當時有利條件從事日本語及朝鮮語研究,撰寫瞭《論朝鮮語》(1928)、《朝鮮語語法》(1939)、《日本語史》(1942)等著作。1930年重返赫爾辛基大學執教,致力於阿爾泰諸語言的比較研究工作。1935年發表的《卡爾梅克語辭典》就是利用阿爾泰諸語言的資料編撰的歷史比較辭典。代表作《阿爾泰語言學導論》是他畢生研究工作的結晶,也吸收瞭其他阿爾泰語言學傢的成果。這部書由3卷組成:第1卷是阿爾泰語言比較語音學(1957),第2卷是比較形態學(1952),第3卷是前兩卷的索引(1966)。在這部巨著問世之前他就逝世瞭,最後的編輯工作是由他的學生P.阿爾托完成的。

  蘭司鐵在阿爾泰語言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一方面否定瞭阿爾泰語系與烏戈爾 -芬蘭語系有聯系的說法,另一方面又擴大瞭阿爾泰語系本身的范圍,把朝鮮語和古代日本語也包括進來。他一貫主張阿爾泰諸語言具有親緣關系,為阿爾泰語系的研究留下瞭豐富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