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萊蒂語(Lettish language)。蘇聯拉脫維亞的官方語言。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東支,是該語族僅存的兩種語言之一(另一種為立陶宛語)。使用人口近200萬,其中約150萬在拉脫維亞,其餘近50萬在拉脫維亞的附近地區和其他國傢,主要是美國。主要方言有中部方言,利馮尼亞方言(也稱塔赫米亞方言或西部拉脫維亞語),以及高地(東部)拉脫維亞語。現代標準拉脫維亞語以中部方言為基礎,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文獻見於1585年翻譯的天主教教理問答手冊冊。拉脫維亞語詞的重音總是落在第一個音節上,音高重音已不復存在,任何由兩個短音節構成的音節核心都表示一個區別性聲調。它的早期詞匯跟立陶宛語相似,但具有更多的創新詞;主要構詞手段是借助後綴、前綴和復合構詞法。拉脫維亞語屬屈折型語言,但許多屈折詞尾已失去;語法方面分陽性和陰性,單數和復數;名詞有7個格: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工具格、方位格和呼格,動詞有3個人稱、3種時態: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拉脫維亞語采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共33個字母,其中11個有變音符號:ā,č,ē、ģ,ī,ķ,ᶅ,ņ,š,ū,Ž,表示特殊的音,如元音上的長音符(-)表示該元音是長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