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證客傢方言本字的著作,光緒乙巳(1905)孟夏月序,光緒丁未(1907)冬刊。作者楊恭桓,字穆吾,嘉應州(今廣東梅縣)人,生卒年代不詳,研究方言和音韻。他的著作還有《韻學匯要》一書(未刊)。《客話本字》正文包括5篇:《客話雙字》、《客話疊字》、《客話單字》、《客話補遺》、《客話源流多本中原音韻考》。全書收“多向所疑土談有音無字者,共一千四百餘字”,包括單音字、雙音字和破音字。每條先列所謂本字,後引用古籍以作考證,旨在說明客話字彙“皆有所本”。如“癗,,音壘,皮起也。今謂皮膚發紅曰癗子”。本字反切如與今方言不合,則“取土談共讀字以音之或切之,先用切,後用土音”。如劇字本奇逆切,今改驚入聲,以與土談相符合。每字之音義隻取與土談相合者,其他與土談無關者,概不引錄。編排次序仿照《康熙字典》。正文最後一篇《客話源流多本中原音韻考》對客傢人和客傢話的源流有所考證。作者認為“欲辨土談,須明反切,欲明反切,須識字母清濁”。所以,這本書另有幾篇附錄,討論反切和字母、清濁等,即《反切詳論》、《切字雙音六十四字捷訣》、《三十六字母清濁位》、《字母分別》、《更正客話平仄清濁誤讀字》、《俗相沿誤用字》、《字畫辨正》。《客話本字》對於瞭解清代嘉應客傢方言詞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可供考證客傢方言本字的參考,如“癯,音渠,瘦也。今人謂瘦曰癯瘦,正合。亦作臞”。今按,癯,《集韻》:“權俱切。《說文》‘少肉’也。”音義皆合。但間有牽強附會處。如“蓬松:蓬字俗呼盆上聲,蓬盆乃一聲之轉”。作者認為“‘p‘un松”中的[‘p‘un]本字是“蓬”。但是在今客傢方言中“蓬”讀〔̜p‘uŋ〕,跟〔‘p‘un〕不同。“蓬松”應當作“粉松”,形容象粉一樣松。今客傢方言“粉”讀[‘p‘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