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中國小說傢、劇作傢。原名舒慶春,青年時期易名舒舍予,“老舍”是他長期使用的主要筆名。

  生平 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滿族。父舒永壽1900年年死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炮火中。生活極為貧困。老舍從小剛強自尊,勤奮好學,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因品學兼優,被委任為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今方傢胡同小學前身)校長,從此,開始瞭他由小學而中學、大學的將近20年的教師生涯。1924~1929年,老舍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之聘,擔任東方學院的華語教師,業餘時間開始小說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都是在倫敦寫成的,均在鄭振鐸主編的《小說月報》上刊發,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1930年,老舍經新加坡、上海回到北平,當年夏天,受聘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教授。1934年夏去青島,受聘任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老舍在濟南、青島的6、7年間,是他文學創作的豐收時期,佳作接連問世。如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眾多的中、短篇小說,均寫於這個時期。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老舍從濟南隻身到武漢,投入抗日救國的愛國洪流。1938年3月27日,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老舍當選為常務理事之一,任總務部主任,實為“文協”的總負責人。老舍在武漢、重慶主持“文協”的7年間,多方奔走,任勞任怨,廣泛團結作傢、藝術傢,表現出極為感人的愛國熱誠。

  1946年3月,老舍和曹禺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並寫作。在美國最後完成百萬字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老舍在美國收到周恩來邀請他回國寫作的信件,便立即抱病束裝就道,於1949年12月12日回到故鄉北京。此後,老舍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歷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並多次代表中國作傢到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訪問。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老舍不堪凌辱,為抗議一場民族災難的到來,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殺。

  著述 最初,老舍以小說作傢著稱於世。繼20年代末期接連寫出3部長篇小說之後,老舍一直沒有完全停止小說創作。代表作如《駱駝祥子》、《離婚》、《四世同堂》、《貓城記》、《正紅旗下》、《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均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其中《駱駝祥子》一書,已列入世界文學名著之林。

  除小說創作外,老舍生前還有長詩《劍北篇》,通俗文藝集《三四一》,雜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福星集》,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小花朵集》、《出口成章》等出版。另外還有近百萬字的詩歌、散文、曲藝、雜文、文論、序跋等散篇文章。1980年以來經人民文學等出版社陸續編輯出版。

  老舍的戲劇創作是從抗日戰爭初期開始的。

  出生在文化古都北京的老舍,幼年時就在北京的街頭、茶館、書場、戲園接受瞭傳統說唱表演藝術的熏陶,一向愛好戲曲、曲藝藝術。1938年春天,受抗日愛國熱情的激勵,同時也為著帶頭實踐“文協”提出的“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創作口號,老舍動筆寫瞭許多以宣傳抗日救亡為內容的新鼓詞和新京劇。

  從1939年春天起,老舍在4、5年的時間內將創作的重心放在話劇創作上,先後寫出瞭多幕話劇《殘霧》(1939)、《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大地龍蛇》(1941)、《歸去來兮》(1942)、《誰先到瞭重慶》(1943),並與宋之的合作寫瞭《國傢至上》(1940),與蕭亦五、趙清閣合作寫瞭《王老虎》(1943,又名《虎嘯》),與趙清閣合作寫瞭《桃李春風》(1943,又名《金聲玉振》)。這是老舍戲劇創作的第一個豐收期。

《駱駝祥子》劇照

  4 幕話劇《殘霧》取材於抗戰初期重慶的現實生活。劇中的主要人物冼局長是個貪權、好色、愛財的官僚市儈,他身為政府局長,口頭上把“抗戰救國”的口號喊得山響,實際上卻在利用職權玩弄女性、並乘機大發國難財。冼局長和女漢奸徐芳蜜相識後,答應為徐提供情報,終因泄露機密而獲罪被捕。但正當冼局長供出徐芳蜜是漢奸的時候,徐芳蜜卻被“要人”的太太派車當場接去赴宴瞭。此劇,人物性格鮮明,語言機智、俏皮。1939年11月,《殘霧》由中國電影制片廠怒潮劇團在重慶首演。

  3 幕話劇《面子問題》寫一群國民政府的小官僚和公務人員蠅營狗茍,置抗戰事業於腦後,各自為著“面子問題”吵鬧。劇中主要人物佟景銘秘書所苦惱的是“不能因為抗戰失瞭身份”、“不能因為一件公事而把自己惱死”。他不務正業,對工作敷衍瞭事。當他鬧瞭一輩子“面子問題”終於丟盡面子被免職以後,他所考慮的是向醫生討要一個“體面”的自殺辦法,保住他的“面子”。劇中其他人物的“面子問題”又各不相同。老舍對這些人物的諷刺,不僅是對國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對抗戰時期國民黨官僚機構的腐敗作風的鞭撻。《面子問題》在重慶演出時由應雲衛擔任導演。

  老舍與別人合寫的《國傢至上》、《桃李春風》曾在大後方不少城市演出,受到好評。

  老舍這幾部劇作,大都以諷刺喜劇的格調寫出,把它們聯系起來看,恰恰多側面、立體地勾勒出一幅抗戰時期的群醜圖,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生動寫照。在抗戰戲劇中別具一格。

  從1949年老舍歸國到他逝世的17年間,是他戲劇創作的第二個豐收期。先後發表、出版的話劇劇本有《方珍珠》(1950)、《龍須溝》(1950)、《一傢代表》(1951)、《生日》(1952)、《春華秋實》(1953)、《青年突擊隊》(1955)、《西望長安》(1956)、《茶館》(1957)、《紅大院》(1958)、《女店員》(1959)、《全傢福》(1959)、《寶船》(1961)、《神拳》(1961,又名《義和團》)、《荷珠配》(1961,改編同名川劇)以及戲曲劇本《柳樹井》(1952)、《十五貫》(1956,改編於同名昆劇)、《青霜丹雪》(1959)、《王寶釧》(1964,改編於同名傳統戲劇)等20餘部。從整體上說,這個時期的劇作比他寫於抗戰時期的劇作更成熟瞭。在新時代、新生活的激勵下,老舍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和探索,使這個時期的劇作呈現出幾乎全新的面貌,同時也遇到瞭新的困惑。

  老舍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劇作,有不少是配合當時的政治運動或表現新生事物的,如《生日》、《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紅大院》、《女店員》等。老舍雖以高昂的政治熱情來從事這些劇本的創作,但終因這些生活本身的不穩定、不正常,而未能獲得長久的藝術生命。而《方珍珠》、《龍須溝》、《茶館》、《神拳》等劇本,因系老舍確實熟悉的生活,對他要表現的內容又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寫來得心應手,取得瞭巨大的成功。特別是《龍須溝》和《茶館》這兩部劇作,成為迄今為止新中國話劇創作中的典范性作品,也為新中國的話劇藝術贏得瞭國際聲譽。

  5 幕話劇《方珍珠》寫北京曲藝藝人在新舊社會的不同生活遭遇和命運,通過對比,歌頌瞭新中國對藝人的關懷和尊重,呼籲藝人們要自尊自重,團結起來為新社會服務。劇本的前3幕,寫藝人破風箏和養女方珍珠在解放前的北平如何受欺侮,令人悲憤難平;後兩幕的情節與前面的戲劇沖突有些遊離,感人的力量稍有減弱。全劇的人物性格寫得維妙維肖,語言極為成功,1951年元旦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導演石羽。

  3 幕話劇《龍須溝》通過一個小雜院4戶人傢的苦辣酸甜,寫出瞭北京龍須溝一帶勞動人民生活、命運的巨大變化。塑造瞭程瘋子、王大媽、娘子、丁四嫂等成功的藝術形象,通過他們心態的變化,反映瞭時代的激變和新舊社會對“人”的不同態度,生動地表現瞭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本質,使這部劇本成為一曲熱情洋溢的新社會贊歌。《龍須溝》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在文藝界和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瞭巨大的反響。為表彰老舍創作《龍須溝》的藝術貢獻,1951年12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由彭真市長授予老舍以“人民藝術傢”的榮譽獎狀。《龍須溝》於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導演焦菊隱,主要演員有於是之、鄭榕、葉子、黎頻、李曉蘭、韓冰、楊寶宗、李大千等。老舍與焦菊隱、於是之等導、表演藝術傢的這次合作,對形成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獨特演出風格起瞭重要作用,產生瞭深遠的影響。當時,全國許多話劇團體大多上演瞭《龍須溝》,日本的京藝劇團也翻譯演出瞭《龍須溝》。

《龍須溝》劇照

  3 幕話劇《茶館》以北京一傢大茶館為背景,描寫瞭清末、民初、抗戰勝利以後3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個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於這傢裕泰大茶館。作傢通過以茶館老板王利發為中心的3個時代幾十個人物在茶館裡的生活片斷,表現出一副氣勢宏偉的歷史長卷,把舊中國必然要滅亡的歷史規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全劇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但深刻地寫出瞭王利發等人的真實命運。老舍創作《茶館》時也確實自覺意識到這是一次有關戲劇觀念的創新。他自信能夠勝任。所以拒絕瞭朋友們勸他用劇中人康順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參加革命為全劇主要線索去發展劇情的建議。勇敢地走自己的創新之路。他說:那樣寫“可能比我寫的更像戲劇。我感謝這種建議,可是不能采用。……我的寫法多少有點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館》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氣息濃,語言特別精彩、簡潔、生動、傳神、雋永,達到瞭爐火純青的藝術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於樸素無華的藝術之中,是現實主義戲劇的新開拓和巨大成就。在《茶館》中,老舍成功地實踐瞭他一向為自己規定的3個方面的藝術追求:①寫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麼程度呢?熟悉筆下“人物的全部生活”;②寫作時眼睛要老盯住筆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瞭人”;③人物的對話必須是真正性格化的語言,“話到人到”,“開口就響”,“聞其聲知其人”。《茶館》於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導演焦菊隱、夏淳,主要演員有於是之、鄭榕、藍天野等。《茶館》的演出極為成功,充分展示瞭老舍作品所獨有的“京味”風格。《茶館》是老舍戲劇創作的頂峰,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話劇精品之一。

《茶館》人物素寫葉淺予作畫

《茶館》劇照

  《茶館》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重要的保留節目,也是中國話劇第一次出國的劇目。1980年9月至1983年10月,劇院應邀先後赴聯邦德國、法國、瑞士、日本演出《茶館》,反響強烈。1986年4月,《茶館》在香港演出獲得成功後,又代表中國戲劇界應邀赴加拿大參加國際戲劇節的首輪演出。《茶館》一劇為新中國的話劇藝術帶來國際性的榮譽,它的巨大成功,正如曹禺所說:“這種榮譽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老舍這樣的經典作品,才使‘北京人藝’極有才華的戲劇藝術傢們縱橫馳騁於世界舞臺。使中國話劇藝術在國際上煥發瞭奪目的光彩。”

1965年老舍在日本東京

  

參考書目

 胡絜青:《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2。

 舒乙:《老舍》,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