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洪堡特

  一譯洪堡。德國語言學傢、哲學傢、政治傢。1767年6月22日生於波茨坦,1835年4月8日卒於柏林附近的泰格爾。1787~1789年就讀於法蘭克福大學和格廷根大學,1801~1810年任普魯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力於教育事業的改革。1809年創建柏林大學,即現在的洪堡大學。1810~1819年任外交官。1919年以後辭去公職,專門從事學術研究。

  洪堡特研究過巴斯克語、美洲語言、埃及語言、梵語、漢語、日語等,是比較語言學創始人之一。他的語言學著作《論爪哇島的卡維語》在他去世後才刊行(3卷,1836~1840),其中的前言為語言學研究開辟瞭新道路。

  洪堡特認為,“語言不是一個實體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動”,是人的心靈不斷地用聲音來表達思想。他說,民族語言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征,用特殊方式來實現本民族關於語言的理想。語言有比較完善的和比較不完善的,但是“即使是最野蠻的部落的語言也不應該受到譴責或輕視,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是人類原有的創造語言的能力的表現”。

  洪堡特把世界語言(除漢語外)分為屈折語、粘著語和綜合語3種,但是他說一切語言都或多或少地包含3種成分。他認為梵語每一個詞都結構緊密,是最發達的語言;漢語雖然在單詞方面沒有語法形式,卻給人以深刻的莊嚴感。

  洪堡特的理論啟發瞭他的學生H.斯坦塔爾和心理學傢W.馮特。近年來歐洲語言學有L.魏斯格貝爾等“新洪堡特派”,美國的F.博厄斯、E.薩丕爾和B.L.沃爾夫也受到他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