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教育部附設的推行“國語”的機構。北洋政府時期稱“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國語統一會”,成立於1919年4月21日。會長張一麐,副會長袁希濤、吳敬恒,會員中有由教育部指派的黎錦熙、陳懋治、沈頤、李步青、陸基、朱文熊、錢稻孫等,由部轄學校推選的錢玄同、胡適、劉複、周作人、馬裕藻等,由會中陸續聘請的趙元任、汪怡、蔡元培、白鎮瀛、蕭傢霖、曾彝進、孫世慶、方毅、沈兼士、黎錦暉、許地山、林語堂、王璞等,先後共172人。1928年國民黨政府成立,,改名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聘定吳敬恒為主席,錢玄同、黎錦熙、陳懋治、汪怡、沈頤、白鎮瀛、魏建功7人為常務委員,蔡元培、張一麐、李石曾、李書華、李步青、胡適、劉復、周作人、陸基、朱文熊、曾彝進、孫世慶、方毅、沈兼士、許地山、林語堂、任鴻雋、馬體乾、錢稻孫、馬裕藻、蕭傢霖等31人為委員。在北洋政府時期,“國語統一籌備會”設有“漢字省體委員會”、“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審音委員會”、“國語辭典委員會”和“國語辭典編纂處”等機構。國民黨政府時期,“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的任務為:①編輯國語書刊;②撰擬和刊佈國語宣傳品;③征集和審查國語讀物;④編制關於國語的各項統計;⑤調查國語教育狀況;⑥視察學校國語教學;⑦計劃各種促進國語統一的辦法。

  “國語統一籌備會”和“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先後做瞭以下的工作:①分期舉辦國語講習所、國音字母講習所和協助各地舉辦講習班;②修訂註音字母方案;③修改國音標準;④制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⑤規定註音字母單用和“詞類連書”辦法;⑥促請國民黨政府大學院公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作為註音字母第二式;⑦編輯出版《國音常用字匯》,並請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佈“新國音”標準;⑧設計鑄造漢字旁附註音字母的註音漢字字模;⑨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進行大規模的辭典編輯工作。第一部完成的辭典為《國語辭典》;⑩出版《國語月刊》、《國語周刊》、《國語旬刊》等宣傳和研究國語的刊物;(11)成立“國語文獻館”,對國語史料進行調查、征集、整理、陳列、統計;(12)調查全國語言分佈狀況;(13)調查學校教育和民眾教育的國語教學狀況。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在抗日戰爭時期工作停頓。抗戰勝利後,“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繼續出版註音書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的機構不再存在,“中國大辭典編纂處”一部分並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一部分並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