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IPA。語音工作者的一個國際組織。會址倫敦。其宗旨是促進語音學研究,並把其成果用於語言教學及文字制訂或改革,鼓勵研究罕用語言的現代讀音,並改進標音法。

  協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初。當時法國語音學傢P.帕西和本國一批英語教師組織瞭一個“語音教師協會”,出版會刊《語音教師》。帕西任協會主席和會刊主編。同年6月後丹麥的O.葉斯泊森、德國的W.費堯特、英國的H.斯維特和瑞典的 J.A.龍德爾等學者相繼入會,協會很快發展展為一個國際性組織。

  1888年1月協會成立瞭第一屆國際理事會,其中有法國、英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挪威、瑞典、丹麥、冰島、芬蘭、美國和加拿大的代表。同年8月,經過兩年磋商和研究,制訂出第一個國際音標方案並在會刊上發表瞭。

  1889年,協會決定改名為“當代語言教師語音協會”,以法語為會內正式語言,會刊亦以法語命名(Le MaîtrePhonétique)。1897年協會再次易名為“國際語音協會”(L'Association Phonétique Internationale,簡稱API)。英語名稱為Tt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國際語音協會的一大功績是創制和提倡使用國際音標。這套音標幾十年來經過多次修訂(最近一次修訂是在1979年),不但廣泛應用於語音學專著,而且也越來越普遍地應用於語言課本和詞典。費堯特(1888~1917年任主席)、帕西(1927~1940年任主席)、D.瓊斯(1950~1967年任主席)等人都曾經在國際語音協會中發揮過重大作用。

  近年來實驗語音學迅猛發展,國際語音協會因之作瞭重大改革。從1971年起,會刊名稱改為《國際語音協會學報》(半年刊),並放棄瞭過去用國際音標刊登文章的傳統,改用英文刊登。80年代,協會的領導機構改為秘書處,不設主席。全體大會4年召開一次。

  國際語音協會現有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會員,共800 多人,其中美國人和英國人占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