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語言學傢。1875年1月13日生於巴黎,1960年1月30日在同地去世。1907年起任巴黎大學教授。長期擔任巴黎大學文學院院長和語言學研究所主任,在20世紀上半葉的法蘭西學派中地位僅次於A.梅耶。

  房德裡耶斯研究印歐語系語言及其具體問題,對希臘語、拉丁語、凱爾特語尤其精通。在他的論文集中,他探索瞭民族語言史上的一些變化,並且不贊成德國新語法學派的論調。

  房德裡耶斯註意到:在語音方面面,愛爾蘭語中本來有強塞音與弱塞音的對立,可是由於弱塞音有擦音化的傾向,這樣就越來越弱。在詞義方面,法語meilleur本來已是“更好”的意思,可又加上plus(更),成為plusmeilleur;威爾士語gwell本來也是“更好”的意思,可又加上後綴-oc’b(更),成為gwelloc’b。他認為,這一類現象應該叫做語言的“趨勢”,不應該像德國新語法學派那樣稱為“定律”。

  房德裡耶斯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普通語言學方面,他寫瞭專著《語言》(1921)。由書名可見,他繼承19世紀歐洲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傳統,十分重視歷史。

  房德裡耶斯說,從歷史看來,語言既有分化傾向,又有統一化傾向,彼此相抵,達到平衡。語言趨於統一,這是由於社會的力量。他批評語言學上的種族主義。他說,“一種理性的、抽象的語言,我們沒有理由因為它是自己的語言,就說是比一種神秘的、具體的語言有多少優越性”。但是他又承認,民族語言與民族心理大有關系。

  見法蘭西學派、新語法學派、A.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