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地利的官方語言,也是瑞士的4種官方語言之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屬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西支。分佈於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也是瑞士和盧森堡的主要語言之一。此外,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蘇聯和羅馬尼亞等國的德國移民區、以及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等地也有少數人使用德語。使用人口總計約1.1億。

  德語分為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高地德語是共同語,它採用瞭低地德語的某些發音規則。通用的的書面語以高地德語為準。各方言間的差別很大。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的語言分界線大致從聯邦德國西北部的亞琛起,向東經萊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爾、民主德國的馬格德堡直到奧得河畔的浮斯滕堡,這條線以南是高地德語,以北是低地德語。

  從5~8、9世紀,在日耳曼語中發生的第二次音變(也稱高地德語音變)使德語從共同日耳曼語中分化出來,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語言。12~16世紀,由於德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以及宗教改革傢馬丁·路德(1483~1546)的《聖經》德語譯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傳播,書面共同語開始形成。

  現代德語標準音到19世紀末才形成,有5個單元音:a、e、i、o、u,3個變元音:ä、ö、ü,這8個元音都有長音和短音;有3個復合元音:ei(ai)、au、eu(äu)。元音的長短區別是德語語音的重要特征。長元音和短元音具有區別詞義的功能,如Staat/∫ta:t/(國傢),Stadt/∫tat/(城市)。長元音的拼寫標志可以是元音字母重疊aa、ee、oo、ie,也可以在元音字母後加字母 h作為長音符號,如ah、eh、ih、oh、uh、äh、öh、üh,也可以在元音後加單個輔音字母,如Bad、gut。短元音的標志是在元音後面有重疊的輔音字母或兩個以上的輔音,如Bett、Bild。元音 e在非重讀音節和前綴中大部分弱化,在後綴和詞尾中全部弱化。輔音的特點:有7對清濁相對的輔音。濁輔音b、d、g在詞尾時起清化作用,如:lieb、Feld、Tag分別念為/li:p/、/fεlt/、/ta:k/。顫音既可發舌尖音/r/,也可發小舌音/R/。

  德語的詞按語法功能分為10類:冠詞、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動詞、連詞、介詞、副詞、感嘆詞。前6類有詞形變化,稱為可變詞類;後4類無詞形變化,稱為不變詞類。名詞有3種性(陽性、陰性和中性)、4個格(主格、賓格、與格、所有格)和兩個數(單數、復數)。在使用中,除名詞本身發生某些變化外,主要依靠名詞之前的冠詞、代詞、形容詞和若幹數詞的變化來表示名詞在句中的性、數、格。動詞的變位包括人稱、數、時(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現在完成時、過去完成時、將來完成時)、語態(主動語態、被動語態)、語式(直陳式、命令式、虛擬式)的變化。動詞不定式的詞尾大部分為en,少部分為eln、ern,根據其基本形態(不定式、過去式、第二分詞式)變化時詞尾的不同和詞幹元音是否變換,可分為弱變化、強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動詞。動詞將來完成時在現代德語中已極少使用。

  德語句子結構的特點:動詞謂語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賓語或介詞賓語和各種補語。在普通陳述句中,主語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時,謂語動詞總是居第二位。如果謂語由兩部分構成,即由可變部分(時間助動詞或情態助動詞)和不變部分(動詞的不定式或第二分詞)構成,則可變部分居第二位(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而不變部分居句尾,這是德語特有的謂語“框架結構”。句法的另一個特點是從句中動詞謂語位於句末,其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連詞或關系代詞-主語和其他句子成分-動詞謂語。

  德語的詞匯量估計為30萬~50萬。按其來源可以分為3種:①繼承詞,指從印歐語和日耳曼語時期流傳下來的詞語及其派生詞與復合詞;②借詞,指在歷史上從外族語吸收的並已為德語同化瞭的詞;③外來詞,指從外族語吸收而仍保留原有特點的詞。繼承詞和借詞的重音絕大部分在第一個音節上,外來詞的重音或在最後一個音節上,或在倒數第二或第三個音節上。詞匯構成的特點是大量使用派生與復合的手段,復合構成在德語構詞法中最為普遍。兩個以上的各種詞類的詞均可復合成一個新詞。名詞第一個字母都要大寫。

  德語采用拉丁字母,有26個,其中元音 a、o、u有變音形式ä、ö、ü。另外還有一個字母β作為短元音之後的ss的代用形式; β本是由手寫花體小寫字母s與z所組成,不算作新字母。瑞士德語已正式廢除瞭 β,一律用ss。x和y隻用來拼寫外來詞。20世紀30年代以前,德語一直用花體字母,以後使用普通的拉丁字母。

  德語對世界文化有過明顯的貢獻。馬丁·路德所譯的《聖經·新約》(見圖)對現代德語共同語的形成起瞭重大作用。在他的啟發下,用北歐諸語言譯出的《新約》也在本國起瞭語言的規范作用。19世紀德國哲學提供瞭啟迪人的心智的概念和術語,直到今天人們談到哲學問題仍不得不用德文原詞以明本義。德國的醫學和化學長期領先,這也使德語成為這些學科的研究者必須學習的語言。

馬丁·路德譯的《聖經·新約》

  

參考書目

 W.Schmidt,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ɑche,3.durchgesehene Auflage,Volk und Wissen Volks-eigener Verlag.Berlin,1980.

 W.König,Atlɑs zur deutschen S prɑche,4.Aufl-age,Deutscher Taschenbuch-Verlag,Münche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