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И.阿瓦涅索夫

  蘇聯語言學傢。1902年2月14日生於阿塞拜疆舒沙市,1982年5月1日卒於莫斯科。192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1937~1982年任莫斯科大學教授。自1944年起任蘇聯科學院俄語研究所語言史與方言學學部主任任。1957年起任共同斯拉夫語言地圖國際委員會主席。1958年起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67年起任國際語音協會副主席。1976年起任歐洲語言地圖國際委員會副主席。主要研究音系學、語音學、俄語史、俄語方言、語言地理學。

  阿瓦涅索夫是莫斯科音位學派創始人之一。他的音位理論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早期觀點反映在《俄羅斯標準語語法概要》中(同В.Н.西多羅夫合著,1945),認為音位變體的歸屬問題決定於詞素的同一性。如俄語прут(細樹枝)和пруд(池塘)中的尾輔音都發t音,但它在前一詞中是音位/t/的變體,而在後一詞中是音位/d/的變體;因為當後面出現元音即該輔音處於強位時(如二格的形式прута和пруда中),分別發清音t和濁音d。同樣,вапbI(巨浪,復數)和вопbI(犍牛,復數)中的非重讀元音都發〔Λ〕音,但它在前一詞中是音位/a/的變體,而在後一詞中是音位/o/的變體;因為當它處於重讀音節中(強位) 時(如單數形式вап和воп),分別發а和о音。簡言之,就是把某個詞素內由於現代語音規律而發生交替的音視為同一音位的變體(見Л.В.謝爾巴)。1956年阿瓦涅索夫又在《現代俄羅斯標準語語音學》中發展瞭自己的觀點,提出強音位、弱音位、音位列(由強音位及與之交替的弱音位組成)等概念,在國際上得到R.雅柯佈遜、M.哈利、J.庫裡沃維奇等學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