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舞蹈。以魚形燈彩為道具,故名。廣泛流傳於中國南方和沿海各地,多在元宵節表演。山東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已有舞魚燈的形象,漁民在出海捕魚前都還要舞魚燈祭海,祈望平安和豐收。這種習俗源於古代以魚為圖騰的祭祀活動。

  魚燈舞反映瞭漁民對魚的特殊感情,也寄託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魚”、“餘”兩字諧音,取年年有餘、吉慶有餘之意。

  魚燈製作,造型可愛,色彩絢麗。魚燈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各有特色色。粵東大埔縣的鯉魚燈,紮制精巧,能表現春天群魚交尾、夏天出海嬉遊、秋天海底覓食、冬天群聚巖洞等形象。浙江的魚燈,在竹竿上懸掛一條6米多長的大魚,兩個人扛著表演,象征漁業豐收。粵西陽江縣的“鯉魚化龍”表演鯉魚跳龍門,和民間魔術雜技相結合,魚能口中吐火,象征升天化龍。魚燈還有表現諷刺內容的,如廣東寶安縣有一種魚燈稱“霸王魚”,魚形怪異,龍頭蛇尾,背上有刺。據說這種魚燈是從前對魚霸的諷刺。魚燈有一人舞一燈、兩人舞一燈和集體舞形式等。有的地方還和龍燈、蝦燈等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