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蔭瀏

  中國音樂學傢。1899年11月10日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職員傢庭,1984年2月25日病逝於北京。幼年在傢庭和私塾中接受經、史和詩詞教育。6歲向鄰裡學習絲竹類樂器的演奏。青少年時期先後在無錫受小學和師範教育。1911年師師從吳畹卿在無錫天韻社學習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的演奏,從而嶄露頭角,為這一著名清曲社的最後一代傳人。與此同時又隨美國女傳教士L.S.哈曼德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知識。1921年畢業於無錫第三師范學校。1923~1925年,楊蔭瀏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與光華大學接受高等教育。1926年輟學,在無錫、宜興任中學教師,此後曾從事基督教聖經、聖詠的編輯工作達10年之久。1936~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學社音樂研究員。40年代任國立音樂院國樂系與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教授及禮樂館編纂、樂典組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蔭瀏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及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和中國音樂傢協會常務理事等職。1980年以後,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

  楊蔭瀏在對中國音樂史、樂律學與民族音樂研究等方面,作出瞭突出貢獻。他以畢生精力用於民族音樂遺產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致力於溝通中、西音樂學術的隔閡和解決民族音樂的古、今脫節現象。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20多年的音樂研究與教學活動中,整理瞭多種民族音樂書譜,如《雅音集》(1、2集,1923~1929)、《笛譜》、《簫譜》、《文板十二曲線譜》等;完成瞭《國樂概論》與《中國音樂史綱》的寫作;並從心理學傢劉廷芳博士、物理學傢丁燮林教授精研音樂聲學,在民族樂器與樂律研究方面開創瞭多方面的研究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蔭瀏在思想觀點及方法等方面得到許多新的啟示,獲得民族音樂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優異條件和潛心著述的可能;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對中國音樂的史、論、樂律、音韻、古譜研究、樂器改革與傳統音樂的整理工作等發揮瞭多方面的作用,著述甚豐。他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82),是繼舊作《中國音樂史綱》的一部力作,進一步突破瞭音樂史寫作脫胎於音樂文學史的局限。此外,引起國際註目的尚有:宋薑白石詞譜的譯解工作;推行傳統音樂的普查與重點深入調研工作;創立“語言音樂學”的研究工作;以及與同輩、後輩學者共同創導的古樂器考古與測音研究工作等。他在晚年總結平生所學而寫出的《管律辨訛》與《三律考》,對律學問題提出瞭全新的學術見解。

  楊蔭瀏的主要著述還有:《中國音樂史新舊音階的相互影響》(1945)、《白石道人歌曲研究》(與陰法魯合著,1957)、《如何對待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同時存在的歷史情況》(1959)、《語言音樂學初探》(1963)、《律學的目的性與傾向性》(繆天瑞著《律學》序言,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