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隋唐宮廷燕樂(廣義的燕樂包括九部樂、十部樂在內)的演奏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宮調系統。北魏、北周、隋、唐幾代的帝王,徵集各民族民間音樂傢擔任樂工,在宮廷的飲宴享樂活動中演唱演奏音樂。各族樂工在互相學習、互相協作的音樂實踐中,共同創造瞭一套記譜法和一套宮調系統。這套記譜法在早期是半字譜,後期發展為較完備的俗字譜,這些譜字的讀音就是後世工尺譜的讀音(工尺譜是俗字譜的同音轉譯)。這套宮調系統就是燕樂二十八調,包括調的名稱,調與律的對應關係,調與調之間的同調式、同同調域、同主音3種關系的系統化認識。兩者是互為表裡的,半字譜、俗字譜的譜字及其讀音(唱名)是演奏工具,二十八調系統是理論觀念。這套宮調系統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已在教坊中形成,《唐會要》與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記載瞭它們的俗名(時號)。

  燕樂二十八調的宮調系統理論觀念,一方面繼承瞭中原漢族從相和歌、吳聲、西曲到清商樂中的傳統宮調觀念,另一方面吸收瞭西域傳入的、主要是龜茲的樂調觀念。龜茲琵琶傢蘇祗婆對傳授龜茲樂調理論和樂譜起瞭重要作用。二十八調中有幾個調沿用瞭龜茲調名,如沙陁、般涉、雞識。後者經演變寫作“乞食”,又分大小,簡稱“大食”、“小食”。至於龜茲調名的來源,尚有爭論,有人認為主要受印度文化影響,有人認為傳承瞭西亞古文明;也有人認為是漢代中原樂理術語的龜茲語意譯。

  燕樂二十八調所用的調式,有如下幾個特點:①以七聲音階為基礎,在每一個調域的七聲音階中隻選用4個音當主音。借用現代唱名來說,在7個自然唱名排列成的音階中,隻有re、mi、fa、so14個音可當主音,按照隋唐宮廷認可的理論,分別稱之為羽、角、宮、商。②同一均(調域)的宮調與角調兩個主音並非相距大三度,而是相距小二度,即用這均的變宮為主音來建立角調式。這是下徵調音階形態的民間音調反映到理論上的結果:下徵調(新音階)是包含清角的音階形態,此清角從中國古代雅樂理論所遵奉的正聲調(古音階)觀念看來是宮音,把清角硬認作一均的宮音以後,實際音調裡的角音就處在變宮的位置上瞭。這裡以黃鐘宮、越調一均為例(表1),

表1 黃鐘宮、越調

在每一均的變宮位置上的角音,稱為“閏角”,以區別於宮音上方大三度的“正角”(每均的正角照例不作主音)。③雖然對28個調的理論歸類分為宮、商、羽、角4種,每種可處在7個不同的調域(均),分別統稱七宮、七商、七羽、七角,唯獨不見徵調;但實際上,角調的名稱都從被歸入“商調”類的調名中派生出來,而角調所強調的主音又是在那個調的主音的下方小三度。上述越角與越調的關系就是這樣。從共用名稱的關系中可以窺見,兩者在實際使用中,具有同一組五正聲宮調系統,既然角調所強調的主音在所謂“商調”的主音下方小三度也是當作正聲來用的,那末它實際上就不是商調而是附加清角的徵調式瞭。這就是說,雖然在理論歸類時由於宮廷雅樂理論不承認清角的地位,而把民間音樂中實際存在的下徵調音階形態的徵音硬看做正聲調音階形態的商音,因而徵調一類在理論系統中未能成立,但實際上民間音樂在作為宮廷燕樂參與演唱演奏時,是有徵調式的曲調的,徵調是名亡而實存的。其他六均,情況無不如此。這類具有共同名稱、共同五正聲而兩調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規律性聯系,在後人記述中稱之為“商角同用”,這恰好說明實際上是徵角調式交替。④燕樂調又用“應聲”,位置在宮商之間,在角調的曲調中應聲更為常用,世稱“八音之樂”。從雅樂理論觀念看來比宮音高半音的應聲,在 清商樂的曲調裡是比清角高半音的變徵,它的加入在下徵調音階中糅進瞭正聲調音階的因素。以道調宮、小食調一均為例(表2)。

表2 道調宮、小食調

“八音之樂”的存在,說明新古兩種音階形態在燕樂的某些曲調中已經綜合運用。⑤燕樂調“七羽”的俗名,多數不帶“羽”字,直呼為“中呂調”、“仙呂調”等,而同它有共同名稱的宮調俗名,則添加“宮”字,確指為宮,如“中呂宮”、“仙呂宮”等,這既說明:宮調式常是從同宮系統的羽調式派生而來的,這又是一類具有共同名稱、共同五正聲而兩調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規律性聯系,在後人記述中稱為“宮逐羽聲”,實際上常有附加變徵的羽宮調式交替;又說明,中呂調、仙呂調等象般涉調一樣,其來源是七聲音階的“re調式”,實際旋律中不限於用羽調式的音調,很可能包含有商調式(附加清角)的音調,甚至徵調式(附加清羽)的音調在內,自由轉換,以中呂宮、雙調一均為例(表3)。

表3 呂宮、雙調

  燕樂二十八調所用的調域,是由當時所奏琵琶的音位決定的。隋唐時不同來源、不同形制的琵琶,在同一宮廷演出場所並用乃至合奏,定弦自應協調。其方法是,所有琵琶主弦的空弦音高統一。這音在半字譜寫作厶,俗字譜寫作△,讀音為“合”,成為燕樂調的音律體系的中心音。從中心音出發,依上五下四度方向輾轉相生可達6次,依上四下五度方向輾轉相生可達5次;所得音律雖已覆蓋12律,但限於琵琶演奏技術的可能性,並非每律都能立一均,實際所用的調域隻達到七均。表4用方括號標出每均所包括的律位,但每均都未將“應聲”計入,若要附加應聲,可在右括號之右添一律位。每均的7個律位格子中,4個寫有燕樂調名,調名所豎對的律位譜字就是這個調的主音所在。因此從這表上不僅能看出每個調名的調以哪個音為主音,包括哪些音位,以及幾個調之間的同調域關系,也能看出幾個調之間的同主音關系。例如在“合”字下的豎列中有高大食角、中呂調、越調、正宮,表明這4個調同以合字為主音(表4)。

表4 燕樂二十八調的音律系統、調域、主音、調式一覽表

  對燕樂二十八調的記述與研究,中國歷代有不少著作,如《隋書·音樂志》、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唐杜佑《通典·樂》、宋陳暘《樂書》、沈括《夢溪筆談》、《宋史·樂志》中的“蔡元定燕樂書”、薑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王焯《碧雞漫志》、張炎《詞源》、凌廷堪《燕樂考原》、日本學者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岸邊成雄《西域七調研究》、《燕樂名義考》、中國學者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