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歌舞體裁的一種。流行於中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在傳統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於廣場表演。因源於農民勞動生活中所唱之歌而得名。

  秧歌的歷史 據清代吳錫麒《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漁婦、裝態貨郎、雜遝燈術,以得觀者之笑。”由此可見,秧歌幾乎有1000餘年的歷史。秧歌的發展演變過程經歷瞭3個階段,即:從伴隨勞動生活活的小曲到獨立的民間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漸向小戲過渡。秧歌演唱的內容多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此外,有些小段如《於七抗清十二月》、《宋景詩造反》、《洪秀全起義》等,具有反抗封建統治,歌頌農民起義的內容。秧歌表現男女愛情大膽、直率,曾為歷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屢遭查禁。到瞭近代,秧歌才有瞭較大的發展,尤其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以後,陜甘寧邊區掀起瞭一場群眾性的“新秧歌運動”,許多革命文藝工作者到農村去,創造出具有革命內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如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由於陜北的影響,出現瞭山東解放區的秧歌劇《張得寶歸隊》、河北的《寶山參軍》以及東北的改革大秧歌等。1949年後,秧歌的活動已不限於傳統節日,各種歡慶集會都有秧歌表演。秧歌的舞蹈語匯,已成為舞蹈創作與教學的重要素材。秧歌已成為一些專業歌舞團體經常演出的保留節目,東北大秧歌、山東鼓子秧歌以及脫胎於秧歌的“紅綢舞”、“腰鼓舞”等,隨同出國訪問演出的藝術團體登上瞭世界各國舞臺。

  秧歌的表演形式 可分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與高蹺(雙腿縛以木蹺,雙腳踩在木蹺上歌舞,亦名“踩高蹺”)兩種。一般由十餘人到數十人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話傳說裡的各種人物,手執扇子、手帕、傘、鼓、棒等道具。舞蹈開頭和結尾為大場,中間穿插各種小場。大場是集體舞,由1~2名領舞者率領秧歌隊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如“二龍吐須”、“卷白菜心”、“門轉子”等。秧歌的基本動作為揮臂跳躍,扭腰甩肩,1步1拍,以4拍為1組,前3拍向前行進,後1拍退後1步。小場為2、3個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戲表演。秧歌的音樂,一般分為3個部分:①小場演唱;②鑼鼓打擊樂;③嗩吶吹奏。後兩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領唱秧歌”(又名“小秧歌”)與“走戲調”。開場時由秧歌頭1個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詼諧風趣,起著開場曲的作用。走戲調邊舞邊唱,大都是從小調中移植過來的獨立小曲,結合舞蹈,在尾句前後加入鑼鼓過門。此外,還有演唱情節比較簡單的秧歌小劇。這類唱腔大都一劇一曲,或小曲聯唱;也有吸收瞭地方戲曲的成分,發展成類似板腔體的結構。過場音樂的打擊樂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點水》、《殺鑼鼓》、《狗相咬》、《老三堆》、《鳳凰亂點頭》、《什樣錦》等。嗩吶曲牌常用的有《句句雙》、《滿堂紅》、《小翻車》、《趕子》、《小磨房》、《五匹馬》、《柳搖金》、《小對五》等。以上3部分音樂結合秧歌舞步,大都是娺拍,個別地區快速秧歌也有嬋拍。

  各地秧歌的表演特點 東北秧歌 流行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區是營口、撫順、海城、金縣、扶餘等地。以演唱秧歌小曲為主,帶故事的小戲較少。一般為男女2~5人,由1人領唱,眾人和。開場的小曲叫“秧歌柳子”,音調高亢、潑辣。演唱的小調有50餘種,其中以《鬧五更》、《鋪地錦》、《放風箏》、《茉莉花》、《繡花燈》、《文武咳咳》等最為常用。帶簡單情節的小段有《王婆罵雞》、《鋸大缸》、《小老媽開嗙》、《瞎子觀燈》、《小姑賢》、《合缽》、《藍橋會》、《張生戲鶯鶯》、《薑太公釣魚》、《孫悟空與豬八戒》等。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3大類。前兩種屬於高蹺。地秧歌當地又稱“地崩子”。表演者扮成克力吐(持長鞭)、傻公子、漁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孫悟空等各種人物。表演分花場、小場、唱喜歌、對歌等程序。花場在傻公子的率領下走各種隊形,有“長蛇陣”、“八卦陣”、“盤腸”等。小場有放風箏、撲蝴蝶等舞蹈。伴奏樂器除嗩吶、鑼鼓外,還有二胡、笛子、竹板等。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比較統一:潑辣、風趣、熱情、爽朗。節奏鮮明,富於棱角。它吸收瞭河北、山東秧歌的一些因素,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民間藝人稱之為“穩中浪、穩中逗、穩中俏”。

  河北秧歌 以冀中秧歌(定縣、蔚縣)、榆林秧歌(榆林)最有特點。冀東秧歌,開場小秧歌叫“秧歌綹子”,以演唱小曲為主,曲調有數十種,多為當地流行的傳統小調。舞蹈由扮成梁山泊好漢武松或魯智深的表演者打棒開路、出場,後面跟著《八仙過海》、《西遊記》、《白蛇傳》中各種人物,手提花籃、拂塵等隨舞。舞蹈隊形圖案有“編花寨”、“馬蜂窩”、“篩子眼”、“葫蘆蔓”等幾十種。男角動作神態幽默、風趣;女角活潑、優雅,以舞扇技巧見長。冀中秧歌以定縣最為聞名,它以演唱秧歌劇為主,在棚內臺上演唱,已從歌曲形式發展為戲曲表演。伴奏樂器主要有鼓、鑼、鈸、旋子等。曲目有50餘種。其中最具當地特色的有《借髢髢》、《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蔚縣秧歌吸收瞭梆子的腔調,形成一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板腔體秧歌唱腔。冀西北張傢口一帶的榆林秧歌,明末清初較盛,曲牌眾多,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河北各地秧歌風格不一,其中以冀東秧歌的淳樸、抒情最為典型。

  山東秧歌 流傳在山東北部平原的稱北路秧歌,以鼓子秧歌為代表;流傳在膠東半島的稱東路秧歌,以膠州秧歌、海陽秧歌為代表。鼓子秧歌以商河、惠民兩縣為代表,風格較為慓悍粗獷。它的演唱部分主要是“哈爾虎”,又名“搖葫蘆”,為一種說唱性歌曲形式,有頭腔、尾腔、中段敘述性部分組成。所唱曲目,大都幽默詼諧風趣,其中有《大觀燈》、《大實話》、《鴛鴦嫁老雕》等,有領有和。舞蹈分文武兩種場子,角色有傘、鼓、拉花、醜等。持傘者左手握傘,傘把插在腰間或扛在肩上,右手握牛骨板或響鈴,為秧歌的指揮和領舞者。醜角穿插在秧歌隊中間插科打諢或表演小場節目。隊形有“黃瓜架”、“八條街”、“東四門”等。平陰秧歌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品種,所唱曲調大都是歷史悠久的曲牌,其中有《耍孩兒》、《山坡羊》、《疊斷橋》、《清江引》、《照鳳陽》、《桂枝香》等。它的代表性曲目有《十八大姐鬥王皮》,內容為諷刺權貴,滑稽幽默。唱腔是十幾個曲牌聯綴而成。海陽秧歌常唱的小曲有《小貨郎》、《小機匠》、《賣油郎》、《小羅匠》、《小二姐作夢》、《十二棵樹》、《十根手巾》、《吹大氣》、《繡花燈》等。膠東秧歌受京戲影響,形成《撥子秧歌》、《二簧聯彈秧歌》等。膠東秧歌的扭步、舞扇都有獨特風格,為山東秧歌中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大場氣氛熱烈,小場細膩風趣。膠州秧歌在演唱音調上吸收瞭當地的地方戲曲茂腔、柳腔的唱腔,分“女腔”、“小腔”、“老腔”等。常唱的曲調有《南鑼》、《東坡》、《扣腔》、《上廟調》、《打皂調》等。曲目有《梁祝》、《打水》、《尋親》、《鬧學》等20餘種。膠州秧歌的跑場動作火熱誇張,扭的幅度大,動作柔韌舒展,腳步重抬輕落,婀娜多姿,民間以“扭斷腰”加以形容,在舞蹈上自成一派。魯西秧歌,又名“小蕩子”,以演唱小曲為主,代表性曲目有《長工與二姐》。山東秧歌的風格特點是:北部粗獷、豪放;中部典雅、抒情;東部火熱、活潑;西部淳樸、細膩。各有千秋。

  山西秧歌 以祁縣、太谷、沁源、武鄉、襄垣、朔縣等地聞名。祁太秧歌也叫晉中秧歌,以唱小曲為主,曲調十分豐富,約有300多個調子,常唱的有《揀爛炭》、《賣燒土》、《撿麥根》、《賣櫻桃》、《走西口》、《十二月》、《珍珠倒卷簾》、《繡花瓶》、《打凍漓》、《踢銀燈》、《小趕會》等。秧歌小戲有《張璉賣佈》、《起解》、《借糧》等。其風格特點是高亢、粗獷、豪放、明快。襄垣、武鄉秧歌已逐漸向戲曲過渡,唱腔有“快板”、“慢板”、“哭腔”等簡單的板腔體式。朔縣秧歌舞蹈豐富,男角稱“踢鼓”,女角稱“拉花”,當地又叫“踢鼓子秧歌”。表演時,“踢鼓”引路,每一 “踢鼓”後跟一 “拉花”。隊形單引場有“小五柱”、“單盤”、“滿天星”等。雙引場有“剪子股”、“十字梅花陣”等。表演中間觀眾可以進場同舞,稱“串會”。兩隊比賽演出稱“算會”,兩隊合演稱“合會”。

  陜北秧歌 以米脂、綏德、佳縣、清澗、吳堡等地聞名。所唱曲調多來自郿鄠。最常用的有《崗調》、《銀紐絲》、《對花》、《戲秋千》、《緊符調》、《大挑菜》、《小放牛》等。以大鼓、大鑼、大鈸、小鑼、小鈸和一對嗩吶伴奏。演唱時用板胡托腔。也有秧歌小戲,半說半唱,生活氣息濃厚。常演曲目有《張良賣佈》、《牧牛》、《抃草帽》等。陜北秧歌舞蹈豐富,大場以一個“傘頭”領舞,人們持有彩燈、綢巾等道具,基本舞步有平走步、前走步、跳躍步、抖肩步、斜身步、十字步、圓場步等。舞姿瀟灑大方、活潑。小場有2~8人,表演“旱船”、“推小車”等節目。表演順序一般為:①引場;②安四門;③豁四門;④剁四門;⑤收場。隊形圖案有“剪小股”、“牛眼睛”、“裡外城”等。陜北秧歌的風格健壯、有力,節奏自由、奔放,演唱富有高原音調特色。

  秧歌的藝術特征 ①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系由詩歌、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成分組成,是4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②它是一種過渡性的藝術形式,不斷地發展變化。從隻有鑼鼓伴奏的民間舞蹈,發展為歌舞表演的民歌小唱;再進一步形成比較成熟的載歌載舞的形式;到分扮人物的小型戲曲,一直在不斷變化,往往幾種形式同時存在。③它是一種復合體的藝術。秧歌很少單獨存在,大都與小車、旱船、花燈、打連廂、打花棍、蓮花落、霸王鞭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演出。④它是風俗性活動中的一種產物,按照特定的時間、場合演唱,集體性較強,非少數人能表演,無職業藝人。⑤秧歌中的“歌”與“樂”,都是直接從民間小調與民間鼓吹樂中移植選用的,在音樂上個性特征較少。而舞蹈部分則不同,它有著多種風格特色,為中國漢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