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少年兒童文藝團體。1935年成立於江蘇淮安。該團在周恩來的親切關懷下和宋慶齡、陶行知、郭沫若、田漢等的支持和幫助下,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在全國各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足跡遍及上海、南京、北平、蘭州、西安、武漢、桂林等大中城市和內蒙古、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的農牧地區(共約18個省份),行程45000多裏,被譽為“中國少年兒童的一面旗幟”。新安旅行團還是革命文藝和進步舞蹈的積極推行者。抗戰初期演出傳播瞭紅軍時代流傳的《兒童舞》、《海軍軍舞》、《抗日升平舞》和革命秧歌。1940年,在吳曉邦領導下,演員進行瞭正規的基本訓練,排演瞭《春的消息》、《愛在人間》等舞蹈和舞劇《虎爺》。他們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創作演出瞭《兒童解放舞》、《花棍舞》、《少年進行曲》、《參軍記》等。1941年皖南事變後,該團被迫離開桂林,轉移到蘇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新四軍領導下的一支少年兒童文藝隊伍。解放戰爭時期,新安旅行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表演推廣腰鼓舞等,受到戰士們的熱烈歡迎。1949年5月,隨軍南下解放上海,以《進軍腰鼓》、《勝利花鼓》參加瞭入城式。不久,又創作演出瞭大型秧歌舞《建設新上海》等。1952年,新安旅行團並入華東人民藝術劇院,後改為上海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