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雅舞。主要用於祭祀。有《兌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和《人舞》6種形式。周將小舞列為貴族子弟的必修課程。小舞名稱始見於《周禮》,明代朱載堉解釋:“小舞有別於大舞(六代舞),不須按舞佾(佇列)規定,一人也可舞,……故名小舞。”

  《兌舞》祭後稷,持頂端紮雜色鳥羽──後演化為五彩帛條──的竿子;《羽舞》祭四方,手持鳥羽;《皇舞》祈雨,除持彩色鳥羽、戴羽冠外,衣著也加鳥羽裝飾;《旄舞》持旄牛尾裝飾的舞具,祭祭辟雍;《人舞》徒手舞袖。據朱載堉《樂律全書》認為:《皇舞》變化自《簫韶》,舜時“鳳凰來儀”,作排簫象征鳳翼,持之而舞;《旄舞》、《幹舞》是《大濩》、《大武》的衍化;《兌舞》是《雲門》的衍化;而《羽舞》乃《大夏》的演變(見六代舞)。經過這樣的解釋,小舞始有六代小舞之稱。

  小舞提示瞭周代雅舞的幾種主要形式,從裝飾、舞具構成的形象,可以看到周初雅舞具有粗獷生動的不同族裔、地區的習俗特征,以及用自然生物做裝飾的原始形態。

  朱載堉《樂律全書》所錄六代小舞譜,據稱是暨考古制,實際是以唐代“打令”──燕樂中4種舞蹈動作:招、搖、送、邀為基礎,參考明代雅舞翻制的。朱載堉擬古重制周代小舞是有一定繼承和發展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