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舞蹈。又稱單鼓、羊皮鼓、扇鼓。主要流行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青海、寧夏等地的滿、蒙古、漢等族人民中間。唐代張祜的詩中有“畫鼓拖環錦臂攘”的句子,有人認為這裏的畫鼓拖環,即指太平鼓。以後在明代著作《帝京景物略》和清代著作《燕京歲時記》中都有關於太平鼓的確切記載。太平鼓是一種有柄的單面扇形鼓,用鐵條為框,蒙上皮膜,手柄下綴有數枚小環。鼓面直徑33~67釐米不等,多數鼓面上畫有人物花草,鼓框襯以絨球或花穗。鼓鞭用竹或藤制做做,長約33厘米,尾系彩帶。舞蹈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且擊且搖,鼓和鐵環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伴舞。一般打鼓的方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擊鼓邊、手磕鼓、上下顛左右搖鐵環等。有時表演者還系腰鈴,隨著腰肢的扭動,腰鈴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太平鼓的舞蹈動作有“鬥公雞”、“夾籬笆”、“穿胡同”等。表演形式有單人舞、雙人舞和集體舞多種。東北地區的太平鼓(單鼓)以舞蹈技藝精湛、鼓點節奏多變著稱,鼓在舞者手中時而旋轉,時而拋起,有時兩手各耍一鼓。在這種旋、拋舞弄時,鼓點還不能遺漏。

太平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