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踏地為節。”到瞭唐代,踏歌一方面在民間更為廣泛地流傳,成為一種重要的群眾自娛性活動;另一方面,被改造加工成為宮廷舞蹈,出現瞭繚踏歌、踏金蓮、踏歌辭等宮廷舞樂。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元宵節,皇傢在安福門外舉行有千餘婦女參加的踏歌舞會,人們在高20餘丈、燃著5萬盞燈的美麗輝煌煌的燈輪下載歌載舞,跳瞭3天3夜,場面極為壯觀。對這種當時極為盛行的舞蹈,唐代許多詩人都有所描述,如劉禹錫的《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兒連袂行”;“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又如顧況的《聽山鷓鴣》“踏歌接天曉”等。

  據劉禹錫的《竹枝詞序》記載,踏歌以聯唱《竹枝詞》、吹奏短笛、鼓來伴奏。舞時不分男女,圍成圓圈,手牽手,邊歌邊舞,情緒歡樂。唐人踏歌的類型有:踏地為節、連袂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

  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正如蔡卞在《宣和畫譜》裡描寫的:“中秋夜,婦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時也有風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馬遠的名畫《踏歌圖》中,繪有4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寧宗皇帝的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

  此外,在西南少數民族舞蹈中,如納西族的阿哩哩、跳腳,彝族的打跳等,都屬踏歌一類的舞蹈形式。流行的舞步如半方半轉、兩方兩轉、蒼蠅搓腳、喜鵲登高等,也都有踏歌舞姿的遺風。

  踏歌從唐代已傳入東鄰日本。天武天皇三年(674)在大極殿曾演出踏歌。此後,在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風相沿成俗。在日本,歌嬥、歌垣、盆踴都是踏歌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