С.И.塔涅耶夫

  俄國作曲傢、鋼琴傢、音樂教育傢。1856年11月25日生於克利亞濟馬河畔的弗拉基米爾,1915年6月19日卒於莫斯科省茲維尼戈羅茨克縣丘吉科沃村。5 歲開始學習音樂。10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1875年同時畢畢業於А.Γ.魯賓斯坦的鋼琴班和П.И.柴科夫斯基的作曲班。隨即以鋼琴傢身份開始演出活動,與小提琴傢L.奧爾合作,到俄國11座城市旅行演出,主要演奏J.S.巴赫、W.A.莫紮特、L.van貝多芬和R.舒曼的作品,同時特別註重介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與當時著名文化人士М.Е.薩爾蒂科夫、И.С.屠格涅夫等交往,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瞭重要影響。他還以自由旁聽生的身份出入莫斯科大學,研究過В.de斯賓諾莎的哲學和美學著作。1878年受聘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接替柴科夫斯基教和聲學和配器,以後又教鋼琴、復調、曲式和作曲。在該院任教達27年。其間曾於1885~1889年擔任該院院長。1905年因反對校方開除從事革命活動的學生,並且不滿管理工作中的官僚主義而離開音樂學院。以後積極從事社會音樂活動。1906年和1908年參加創辦民眾音樂學院和音樂理論圖書館協會,促進音樂普及和學術探討。塔涅耶夫長期一面從事繁重的教學、演出和社會活動。一面進行創作和理論研究。作品多次獲М.П.別利亞耶夫設立的格林卡獎金。創作上遵循古典傳統,內容嚴肅,形式嚴謹,特別熱心於運用高深的復調技巧。作品側重哲理,理智多於情感,音樂形象不夠鮮明,缺乏平易近人的藝術感染力。重要作品有:歌劇三部曲《奧瑞斯忒亞》(根據埃斯庫羅斯的悲劇,1887~1894)、康塔塔《大馬士革的約翰》(據А.К.托爾斯泰的詩,1884)、《閱讀聖詩》(根據А.С.霍米亞科夫的詩,1914~1915)、《c小調交響曲》(1898)、《第六弦樂四重奏》(1905)、《鋼琴五重奏》(1911)、《鋼琴前奏曲與賦格》(1911)等。他在復調音樂理論研究上有很深造詣,這集中體現在他的理論著作《嚴格可動對位法》(190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