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音樂人才的高等音樂院校。它的前身是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抗日戰爭勝利後,魯迅藝術學院由延安遷往東北。1948年底定址瀋陽,稱為魯迅文藝學院。1950年成立音樂部,設有音樂系、實驗音樂工作團、音樂研究室。1953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音樂部改建為東北音樂專科學校,1958年改編為瀋陽音樂學院,由李劫夫任院長。現任院長為秦詠誠。

  瀋陽音樂學院本科設有理論作曲、聲樂、民族樂器、鋼琴、管弦5個系及音樂文學專業,學制5年兩段制制。畢業生可獲取學士學位。1982年後,各系陸續開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班。專科設有師范系和樂器修理制造專業,學制分別為2年、3年。學院附設中等音樂學校,學制6年。據1985年統計,全院有教職員工5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人,講師129人。本科、專科學生426人,研究生3人,附中學生166人。

  沈陽音樂學院在專業教學、科研方面的特點是: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院把民歌、戲曲、說唱、民間歌舞音樂、民族器樂等列為各系專業必修課。1956年建立民族音樂系(含民族音樂理論、民族樂器、民間演唱專業)。1958年增設民族歌劇班,1964年增設戲曲作曲專業,後來發展、調整為民族樂器系、聲樂系民族聲樂專業、作曲系戲曲作曲專業和音樂學專業。學院音樂研究所的民族音樂研究室以采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的第一手材料,並加以系統的理論研究為主要任務。

  沈陽音樂學院自1953~1983年有29屆1000多名畢業生,其中成為國內有影響的作曲傢、理論傢、表演傢有傅庚辰、秦詠誠、雷雨聲、羊鳴等。在樂器改革方面,轉調古箏(張昆、崔作新)獲文化部和省重大科技成果獎。歷年來在國內外各種音樂表演比賽中獲獎的有唐玉斌、閻泰山等40餘人次;唐玉斌、尹其潁、雷雨聲演奏的高胡、古箏三重奏《春天來瞭》(雷雨聲曲)獲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金質獎章。

  學院還辦有院刊《樂府新聲》,在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