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七弦琴史專著。宋朱長文撰。全書共6卷,前5卷為歷代琴傢的述評,從先秦到北宋計156人,末卷為專題評論。作者將歷代散見的有關材料首次作出彙集和整理,按一定體例編輯成書,並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凡操弄沿起,制度損益,無不鹹具,采摭詳博,文詞雅瞻。”

《琴史》

  作者朱長文(1038~1098),字伯原,號樂圃。其先越州剡(今浙江嵊縣)人,世仕吳越,居蘇州。其祖朱憶官至刑部尚書,傢有藏書2萬卷。朱長文19歲中進士,因墜馬傷足,傢居凡20年,飽覽群書,著述甚多,除《琴史》外,還有《春秋通志》20卷、《樂圃文集》100卷以及《琴臺志》、《墨池閱古》等。元祐中起為蘇州教授,後召為太學博士,紹聖間改宣教郎,官終於秘書省樞密院校訂、編修等職的郎官。

  作者自稱“於史傳記集茍有所見,皆著於篇”(見該書《敘史》),實際上該書不僅是史料匯鈔,他在引述每個琴傢的事跡和言論之後,往往加有自己的評論。如對許由的《箕上操》,他提出:“太史公嘗疑之。”接著又進一步指出:“或後人述而歌之耳。”他介紹瞭蔡琰的《悲憤詩》,但對有關琴曲卻不以為然,認為:“世傳胡笳聲乃文姬所作,此其意也。”介紹瞭嵇康的《琴賦》以及有關史料,包括《晉書》本傳所載夜遇古人授《廣陵散》的神話故事,隨即指出:“此說已怪,不足據也。”作者並不盲從於史料,總是通過鑒別,提出自己的見解。當然,他的有些議論,未免失之偏頗,如對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相愛的故事,作者慨嘆道:“嗚呼!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末卷的評論分11 個專題。瑩律、釋弦、明度、擬象、論音、審調、聲歌、廣制、盡美、志言、敘史。前幾題多論律呂、制度,後幾題綜論史事,頗有精辟之論。

  該書的缺點是缺少綜合性的通論。特別是前5卷每個琴傢分別設題,彼此之間缺乏聯系,顯得比較零散,基本上屬於資料匯鈔。末卷的專論雖作瞭一些重要的補充,但也與前幾章有些脫節。另外,引述材料都不曾註明出處,也給讀者帶來不便。近代周慶雲的《琴史續》、《琴史補》,查阜西的《歷代琴人傳》等,都是在該書基礎上的繼續、補充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