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簧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吹管樂器。豎吹,多為雙管。它的稱謂甚多,雲南彝族稱“雙眼巴”、“雙管畢綠”;四川涼山彝族稱“雙馬佈”;貴州苗族稱“姐妹簫”;湖南苗族稱“雙嗩吶”。

  古代羌笛是對羌人吹管樂器的泛稱,包括哨振(邊棱音)和簧振(單簧)兩類。漢代,它已出現在音樂生活中,東漢《說文解字》、唐《樂府雜錄》和文學傢馬融的作品《長笛賦》中都有記載,說法大同小異。

  流行於於四川羌族地區的羌笛,大體保持瞭古代羌笛的形制,為單簧雙管。它用兩根管長、管徑和孔距均相同的竹管制成,長約17厘米。發音管口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管口位於竹節處,在近口處的管體上割出一條簧;另一種是管體和簧分開的,即將一段刻有簧片的竹管插入管內。簧長5厘米,寬4厘米,管體上有音孔5~6個,1孔1音。通常筒音為g1,音域為一個8度,即g1a1b1、c2、d2、e2g27個音。苗族姐妹簫多1背孔,音域為g1a3

  演奏羌笛時,兩管均含入口內,指法與一般笛子指法相似,用循環換氣法吹奏。羌笛音色抒情、悠揚,適於表達哀傷或怡然自得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