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普契尼

  義大利作曲傢。1858年12月23日生於盧卡,1924年11月29 日卒於佈魯塞爾。父親米凱萊從事作曲、演奏、教學活動,在普契尼6歲時就去世瞭。普契尼童年時並沒有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或興趣,由於親人的希望和母親的鼓勵勵,進入盧卡音樂學院,從作曲傢C.安傑洛尼學習後,才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華。16歲參加管風琴比賽獲得第1名,19歲任聖馬丁教堂合唱隊長和管風琴師。他生活貧困,當鄰近城市上演G.威爾迪的《阿依達》時,他徒步往返去聽歌劇。這部歌劇使他十分震動,並立志要成為一名歌劇作曲傢。1880年普契尼入米蘭音樂學院,從A.蓬基耶利和A.巴齊尼學習。1883年畢業,他的畢業作品《交響隨想曲》獲得好評。他的老師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華更適於舞臺音樂的創作,於是請人根據《吉賽爾》的題材為他編寫歌劇腳本,參加歌劇創作比賽。普契尼寫成獨幕劇《群妖圍舞》,雖然落選,但在米蘭上演時卻獲得好評。他的第2部歌劇《埃德加》由於腳本不佳,以失敗告終。他由此認識到,歌劇的成功有賴於好的腳本,它應該吸引人、震驚人、感動人。這種追求,成為他後來作品的戲劇結構的重要特色。

  1893年,普契尼根據法國古典名著、A.普雷沃的《曼儂·萊斯戈》寫瞭1部同名歌劇,在都靈上演。雖然這部作品不如法國作曲傢J.馬斯內寫的同名歌劇成熟。但是許多方面標志著作者的創作個性、藝術風格和思想傾向正在形成。作為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創作題材和內容方面,致力於表現普通人的情感和命運,真實地揭露社會的不平等、不公正,將滿腔同情寄予那些心靈美好卻遭遇悲慘的小人物。他筆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豐富、悲劇性的婦女形象。《曼儂·萊斯戈》的結構靈活,采用多變的朗誦調和管弦樂交織而成的貫串發展手段,加強瞭樂隊的表現力和地位,音樂的地方色彩濃鬱。作者從此一舉成名。以後,普契尼連續創作瞭3部最重要的作品。

  1896年,普契尼根據法國作傢H.米爾熱的小說寫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在都靈首演。普契尼的著眼點不在於描繪巴黎拉丁區落魄的藝術傢們放蕩不羈的生活,而在於描述繡花女咪咪與詩人魯道夫的純真愛情的悲劇。劇中沒有戲劇性展開的大段詠嘆調、重唱、合唱,而是在貫穿發展的織體中加進篇幅不大的獨白、靈活的歌唱性的朗誦調和盡情吟唱的段落。他用主導動機鞏固各場之間的聯系,並且初次運用印象派的色彩和聲。這部歌劇很受聽眾歡迎。1900年,以V.薩爾杜的劇本改編的歌劇《托斯卡》在羅馬上演。這部歌劇是以法國大歌劇風格寫的,它反映瞭歷史英雄的題材。主導動機發展豐富,有充分展開的大段二重唱,和聲復雜,終場寫得很富於效果。1904年,普契尼根據D.貝拉斯科的劇本寫的歌劇《蝴蝶夫人》在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部作品又回到室內風格的抒情歌劇上來,不追求描述外在事件的舞臺效果,集中刻劃女主人公的復雜心理。由於劇情的社會背景是日本,在音樂上渲染瞭東方情調,運用瞭真正的日本曲調和五聲音階,而在配器上則借鑒瞭印象派的音響造型手法。上述3部歌劇,被搬上世界各國舞臺,至今盛演不衰。

  普契尼後期的作品有明顯的自然主義色彩,追求離奇的情節、刺激性,或表現暴力。如1910年在紐約上演的《西部女郎》,運用瞭美國黑人的拉格泰姆音樂,印第安的歌詞,美國西部色彩濃鬱;但場面與音樂的聯系不緊密,如今很少演出。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杜朗多》取材於C.戈齊的神話劇,在這部作品裡他堅持瞭創作的現實主義原則,擺脫瞭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劇充滿生活氣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這裡一反過去常取的抒情室內風格,恢復瞭幾乎被人忘卻的意大利正歌劇風格,有雄偉的合唱,輝煌的獨唱段落,豐富多采的音響效果等。由於戲劇的背景是古代中國,采用瞭中國民歌《茉莉花》曲調,但其他方面並無中國特色。劇中,他廣泛運用瞭歐洲的古調式,有些表現性強的場面,運用現代和聲,形成不協和的多調性結合。可惜寫到第3幕時普契尼由於心臟病突發而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學生F.阿爾法諾根據他的草稿完成。該劇於1926年首演,大獲成功。

  從20世紀20年代起,在意大利音樂創作中,意大利歌劇已經失去瞭主導的地位。普契尼繼承瞭意大利歌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和人道主義精神,但往往帶有悲觀和宿命的色彩。普契尼發展瞭威爾迪晚期的藝術成就,不斷探索革新藝術表現手法。他借鑒各民族樂派的成就,順應時代的潮流,兼收並蓄瞭當代和聲、管弦樂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創造瞭意大利歌劇新的形象性的朗誦和詠敘風格;樂隊擔負戲劇性佈局的作用,積極參加到舞臺情節的發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劇的戲劇性佈局動力化,對20世紀的歌劇發展有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