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普朗克

  法國作曲傢、鋼琴傢。1899年1月7日生於巴黎,1963年1月30日卒於同地。5歲從母親學鋼琴,1914年從西班牙鋼琴傢R.比涅斯學習。1917年後與A.奧涅格、D.米約、E.薩蒂相識,並作《黑人狂想曲》獻給薩蒂。11918~1921年應征入伍。1920年成為法國“六人團”的成員。1921~1924年從C.科什蘭學習。1924年為С.П.佳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作舞劇《母鹿》,名聲大振。1935年一度轉向宗教音樂的創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在巴黎,為悼念西班牙文學傢F.加西亞·洛爾卡寫《小提琴奏鳴曲》;為法國詩人P.艾呂雅的詩譜寫具有愛國思想的康塔塔《人類的形象》,預言解放,表現對法西斯的蔑視。1947年作第1部歌劇《提瑞西阿斯的乳房》。1953~1956年作第2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評論傢認為是現代優秀歌劇之一。1958年作獨幕歌劇《人聲》,全劇長40分鐘,隻有一個女主角在臺上與她的情人通電話,但通過她的獨唱及聆聽對方談話的沉默,反映出一個社會性悲劇。

  普朗克的創作領域寬廣,包括各種體裁。他的作品從輕松活潑,富於娛樂性逐漸轉變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會背景的嚴肅題材。他依據法國民歌傳統,發展瞭C.德彪西的音樂韻律原則與М.П.穆索爾斯基的聲樂朗誦方法。他的曲調富於歌唱性,有“法國的舒伯特”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