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曼斯費爾德

  英國女作傢。1888年10月14日生於新西蘭惠靈頓。父親是新西蘭銀行行長。19歲到倫敦,從事文學創作。她的創作有短篇小說、詩和文學評論,並與人合譯過契訶夫和高爾基的作品。1923年1月9日在法國楓丹白露鎮阿翁村去去世。

  她最早的短篇小說集《在德國公寓裡》(1911)是1909年旅居巴伐利亞時的試筆,批評瞭當地對婢仆的非人待遇、婦女所受的屈辱和壓抑,嘲笑瞭沒落貴族和民族偏見。以後出版的有《幸福》(1920)、《園會》(1922)。她死後出版瞭《鴿巢》(1923)、《幼稚》(1924)等4部短篇小說集。《玩具房子》寫洗衣婦的兩個幼女在小學極受歧視,偶然被富傢小姑娘邀去傢中看玩具房子,遭人斥逐。《園會》中,謝太太窮苦的近鄰不幸身亡,遺族正在傷心,她卻在園中奏樂宴客。兩篇都從側面表現瞭階級對立。

  婚姻悲劇是作者探討的又一主題。《幸福》中的主婦發現丈夫同她的女友私訂約會,幸福感完全破滅。《雜貨店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本來在繁華的港埠工作,丈夫卻把她遷到荒村野店,並毀瞭她的健康和青春。出於報復,她槍殺瞭他。《白麗爾小姐》、《金絲雀》等則顯示瞭單身婦女晚景的淒涼。《已故上校的兩個女兒》寫兩個女人已屆中年,尚未許嫁,在父親死後也不敢對自己的前途自作主張。全篇幽默的語調中深含著悲哀。

  曼斯菲爾德的小說大多揭露社會的黑暗,但也有少數作品表現瞭生的欣悅。如《幼稚可也很自然》表現少年初戀時的天真。《前奏》、《在海灣》兩部中篇小說則以優美的散文描繪惠靈頓郊野的風物和傢庭的情趣。

  曼斯菲爾德困於多病和環境的限制,生活面不廣,筆墨時或流於纖細。她有正義感,在摒棄議論的客觀敘述中常能引人同情弱小,憎惡強橫,感受到不合理的社會現狀所造成的種種創傷和不幸。

  她在藝術上深受契訶夫的啟發,不設奇局,不求曲折的情節,註重從看似平凡的小處發掘人物情緒的變化。作品色彩鮮明,文筆簡潔而流暢,自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