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舞派之一。產生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一帶,是印度古典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婆羅多”一詞由梵文“表情”、“曲調”、“節奏”3個字的字頭組成,所以有人釋為“表情、曲調、節奏三者巧妙結合的藝術”。早期的婆羅多舞叫“達西阿塔姆”,因為表演者是寺廟裏被稱為神的侍女的“黛維達西”。每逢宗教節日,她們在神像前或在祭神的行列裏舞蹈,逐漸形成瞭婆羅多舞蹈的雛型。18世紀後,婆羅多舞進入宮廷,經宮廷4位元音樂舞蹈大師的加工提煉,逐步形成現在的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動作剛勁有力,棱角鮮明,變化多,速度快;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嚴格配合,註重面部表情喜、怒、哀、樂的瞬息變化,是一種技巧性很強、難度很大的舞蹈。一場完整的婆羅多舞蹈的表演,至少包括6段,通常隻由一名女演員表演。每一場表演少則3小時,多達5—6小時。婆羅多舞蹈通常由以下6段舞蹈組成:①“阿拉瑞普”,表示對神的祈禱和對觀眾的致意。“普”又有花的意思,表示舞蹈者的動作和表情由眼、頸、肩直到手臂和全身,由小到大,像花兒一樣逐漸開放。這是一段純舞蹈,通常隻表演3~5分鐘。②“賈提斯瓦拉姆”,是一段較“阿拉瑞普”更為復雜的純舞蹈,由“賈提”和“斯瓦拉姆”兩部分組成。“賈提”隻隨著鼓的節奏舞蹈,“斯瓦拉姆”則要合著音樂伴奏而舞。賈提斯瓦拉姆由5~6個不同的舞蹈組合構成,要求表演者動作熟練、優美。③“沙佈達姆”,通常是用以贊頌神或國王事跡的舞段,音樂伴奏除樂器外,還必須用泰魯古或泰米爾語的歌伴唱。表演者要根據歌詞內容做喜、怒、哀、樂的面部表情和手語動作。④“瓦納姆”,這段舞蹈在婆羅多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婆羅多舞蹈中動作最復雜、感染力最強的舞段,要求表演者完全靠動作和不斷變化的面部表情及手語介紹故事的全部情節。還要求表演者戲劇性地同時扮演幾個不同角色,在每段戲劇性的表演之間,穿插有技藝水平很高的純舞蹈片斷,這是婆羅多舞中最為生動多彩的片斷。⑤“巴達姆”,是婆羅多舞中較抒情和輕松的舞段。舞蹈由一段對神的贊歌伴唱,通過表演者的手語和豐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表現歌詞的含意。⑥“提拉那”,是一段技巧很高的有音樂伴奏的純舞蹈。它是婆羅多舞的最後一段,要求表演者動作迅速、激烈、靈巧、多變,並且一氣呵成,在閃電般的速度中結束。

婆羅多舞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