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珀蒂帕

  法國芭蕾編導、演員。1819年3月11日生於馬賽,1910年6月2日卒於俄國的古爾祖夫。幼年從父學舞並師事A.韋斯特裏斯。1838年在法國南特初次登臺。以後曾在巴黎、波爾多、紐約和馬德裡擔任演員和編導,其中1841年年還一度在巴黎歌劇院做過F.艾爾斯勒的舞伴。1847年應聘去馬利亞劇院(見基洛夫劇院芭蕾舞團),一直到病逝。他在俄國度過瞭半個多世紀。

  在1847~1869年間,珀蒂帕在《巴黎聖母院》、《浮士德》、《海俠》等舞劇中擔任主要角色。珀蒂帕的第1 次編導實踐是獨幕舞劇《攝政時代的婚禮》(1858)。1862年起,任馬利亞劇院芭蕾編導,1869~1903年任總編導。一生共創作60多部舞劇,其中最負盛名的有:多幕舞劇《法老之女》(1862)、《堂吉訶德》(1869)、《舞姬》(1877)、《睡美人》(1890)。《雷蒙達》(1898),以及與Л.И.伊萬諾夫合作的《天鵝湖》(1895);獨幕舞劇《仲夏夜之夢》(1876),《達米斯受難記》(1900)和《四季》(1900)。此外,還恢復重排瞭《海俠》(1863)、《浮士德》(1867)、《吉賽爾》(1884)、《神駝馬》(1895)等古典芭蕾劇目。珀蒂帕還為歌劇《水仙女》、《惡魔》、《浮士德》等編過插舞。他由於最後一部作品舞劇《魔鏡》(1903)演出失敗而辭職引退。

  珀蒂帕作品的特色是:獨舞技巧性強,群舞隊形嚴整,畫面豐富多變,著意於用舞蹈手段塑造詩意的舞臺形象。在創作過程中,他始終把舞蹈放在首位,但又很重視舞劇其他成分(音樂、佈景、臺本)的作用。珀蒂帕在芭蕾史上的傑出貢獻之一,是把交響音樂的結構形式運用於舞劇和舞蹈,為後世的交響芭蕾奠定瞭基礎。《舞姬》中的幽靈場面,《海俠》中用L.德利佈音樂編排的《花園》一場,都是這方面成功的嘗試。舞劇《睡美人》和《雷蒙達》中的舞蹈處理更是珀蒂帕創作的高峰,這是他和П.И.柴科夫斯基等合作,在舞蹈交響化道路上取得的進一步成就。在解決古典芭蕾和性格舞的結合上,珀蒂帕也有所革新,排出瞭《雷蒙達》中的3段古典性格組舞、《天鵝湖》第3幕中的奧吉莉婭和王子齊格弗裡德雙人舞等范例。

  珀蒂帕還是一位優秀舞蹈教師,1855~1887年任教於聖彼得堡戲劇學校舞蹈科,培養出瞭許多俄國優秀芭蕾演員。

  珀蒂帕通過創作和教學活動,大大提高瞭俄羅斯芭蕾藝術的水平,對“俄羅斯舞派”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瞭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