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先前的學習對以後學習的影響。遷移從作用分,有正遷移和負遷移。凡先前的學習對以後學習發生積極影響的為正遷移。例如,學習整數加減法有助於學習整數乘除法;學習騎自行車便於駕駛摩托車。反之,凡先前的學習對以後學習發生消極影響的為負遷移。例如,學習整數乘法之後作出a3×a5 =a15的錯誤反應。不論是正遷移還是負遷移,都有遷移量的大小區別。遷移從內容分,有特殊性遷移和一般性遷移。特殊性遷移是指學習某一內容後對相似材料有特殊的適用性,動作技能的遷移大都屬特殊性遷移。一般性遷移指原理的遷移,它是一種更重要的遷移,學習瞭普通的概念或原理可以作為認識其它類似知識的基礎。例如:學習瞭金屬的熱脹冷縮原理後,很容易掌握各種具體金屬的這一特征。美國認知心理學傢J.S.佈魯納十分重視原理的遷移,認為這是教育的核心與重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用基本的和普遍的原理來不斷擴大並加深學生的認識。他強調指出,學生學到的越是基本概念,則該概念對新問題的適用性越寬廣,遷移的范圍也越普遍。學習方法和態度的遷移,也屬於一般性遷移。

  教育心理學史上首次作遷移實驗的是美國心理學傢W.詹姆斯。他曾和他的四個學生親自作實驗被試者,以探討記憶訓練的遷移問題。這個實驗雖很粗糙,但為以後進一步嚴密實驗開辟瞭道路。

  關於為什麼能發生遷移,一般有以下幾種觀點:

  ①形式訓練說。這是最古老的觀點。它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形式訓練說認為:人的智力活動必須訓練,猶如人體肌肉必須經受鍛煉才能發達堅強;人的智力一經得到鍛煉,則其註意力、推理力以及其他各種能力均能得到發展;訓練越嚴格而充分,則智力發展越完善鞏固;每一門學科都能訓練一種或幾種認識能力,如學習數學能使人善於運用自己的註意力,並能加強推理力的發展,學習拉丁文可使其推理力、觀察力、比較和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形式訓練重視智力訓練,不重視學科內容,不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強調學習活動的心理形式如推理形式、記憶形式的發展。

  ②共同因素說。以美國心理學傢E.L.桑代克為代表。他們認為學習發生遷移,是由於兩種學習情境有共同因素,即兩者在刺激與反應方面有相同或類似之處。他們對人的能力和心理特點有共同要求。兩種學習情境的共同點越多,如學習材料性質、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越為相同或相似,則前一學習越能對後一學習發生遷移作用。例如,英語和俄語的字母形狀、發音、拼音和語法結構以及學習目的性等方面有許多相似點,所以這兩門外語培養聽說與讀寫能力對於學習動機、興趣、學習方法以及記憶、思維等心理特點方面有共同要求,從而使這兩門學科之間有很大的遷移作用。

  ③概括化理論。以美國心理學傢C.H.賈德為代表。他認為人隻要對他的經驗作瞭概括,就能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賈德的實驗是這樣的:令一組兒童學習光學折射原理,而另一組兒童不學,然後令兩種兒童打靶,當靶子離水面1.2英寸時,兩組射擊成績相等,當靶子移至水下4英寸時,學習過折光原理的兒童,射擊成績無論是速度還是準確度均優於未學過折光原理的兒童。賈德指出,由於兒童對獲得的經驗作瞭概括,因而能迅速地解決折光問題。概括化理論強調,要培養與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必須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④關系理論。這一理論可視為上一理論的繼續與深入。這種理論認為學生掌握學習情境中的關系是實現遷移的根本條件。認知心理學創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雞和一個三歲孩子作實驗,先使實驗對象對深灰紙與淺灰紙形成分化性條件反射,即對深灰紙發生食物反射,對淺灰紙不發生食物反射。繼用黑灰紙替換淺灰紙,以觀察母雞和孩子是對原來的深灰紙發生食物反射,還是根據刺激物的深淺關系而對黑灰紙發生食物反射,結果表明:母雞的前一種反應為30%,後一種反應為70%;孩子則100%地發生關系反射,即都對黑灰紙發生食物反射。苛勒由此認為,人們越能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則越能加以概括推廣,遷移作用越加普遍。佈魯納強調的原理的遷移,其實質也在於領悟瞭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原理或基本概念掌握得越透徹,則越能實現遷移。

  學習遷移問題和教育實踐中許多具體工作有密切關系,歷來受到教育學傢和心理學傢的重視。教學計劃中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組織與編排、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課程表的安排等,都要註意引導學生將知識技能、學習態度和方法實現正遷移,避免相互幹擾。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及知識的基本結構;改進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分析概括能力;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以促使遷移的順利實現。

  

參考書目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日〕大橋正夫編,鐘啟泉譯:《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